试题详情
( 2008届通州市第六次高考历史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 “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夏商周断代工程 ”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 “九五 ”期间重点科技公关项目。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世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 “首席科学家 ”,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 “周太史 ”发出 “周亡矣 ”的感叹?(7分) (3)史料一般分成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 “夏商周断代工程 ”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3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21·山东青岛高三5月统一模拟检测·16)大禹神话产生于口耳相传的时代,文字的产生记录下了各个时代神话的发展变化过程,流传至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2)以 “大禹神话 ”为探究主题,对三则史料进行辨析。(6分) |
||||||||||||
2. |
(2018·天津南开区二模·1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 “礼 ”治国的制度体系。 “礼 ”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 “礼不下庶人 ”。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 “礼崩乐坏 ”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摘编自何怀宏《世袭社会:西周至春秋社会形态研究》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治国的制度体系发生怎样的变化?面对春秋时期出现的新局面,孔子提出怎样的治国思想?(6分)材料二 后世(指三代之后)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吾亦鳃鳃然,日唯筐箧之是虞,故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黄宗羲认为古代君主立法的主要目的何在?他对 “法治 ”提出了怎样的新观点?(4分)材料三 周秦以来,中国形成了自创一格的 “中华法系 ”,成为公认的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在历史的推移和王朝的更迭中, “诸法合体 ”、 “政刑不分 ”的旧法律结构形式却始终未变。直到八国联军之役后,朝野上下,争言变法。 “新政 ”开场后,刘坤一、张之洞在 “江楚会奏三疏 ”中率先提出修订刑律。1902年5月,清政府派刑部左侍郎沈家本、出使美国大臣伍廷芳兼取中西,修订法律。……旧律的删改修订,新法如刑法、民法、商法、诉讼法的编纂,司法独立的试行,这三个方面合成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一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清政府实行法制改革的时代背景。(6分) |
3. |
(2013·东北师大附中高三第二次月考)《尚书·酒诰》记载
“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里居(君)”这体现了商朝的内服外服制度具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