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25·重庆模拟调研·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重视西方科学方法论的宣传,认为中国封建主义的旧学大抵 “不实验于事物,而师心自用,抑笃信其古人之说 ”。1898年,维新新政规定, “奖赏士民著作新书及创作新法,准其专利售卖;有能独立创建学堂、开辟地利、兴造枪炮厂者,给予特赏。 ”之后,又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这一时期, “学会之风遍天下 ”,农学会、矿学会等纷纷设立, “兼采中西各法与天地自然之利 ”,培养 “匡时济世之才 ”。全国的出版单位积极出版发行自然科学教科书,农学报等以宣传自然科学为主要宗旨的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这些报刊实际上是中国近代科技刊物的肇始。 ——摘编自曾近义等《维新运动与中国近代科技发展》 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德国在尖端科技领域,特别是化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科技成果。1824年, “有机化学之父 ”李比希回到德国,创立了具有现代组织形式的吉森实验室。实验室为德国培养了一批世界级的化学家,他们后来成为了拜耳、巴斯夫等德国工业实验室建设和运营的中坚力量。德国有机化学的发展促使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涌现,开创了德国的化学染料工业。19世纪60年代,德国染料制造商率先建立公司实验室,雇佣科学家进行独立研究工作。德国统一后,国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科学研究体系,体系中也囊括了建立在企业中的科研机构,即工业实验室。19世纪末,德国成为继英国、法国之后的世界科技中心。 ——摘编自王绍超等《19世纪的德国:变革背景下科技的蓬勃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维新运动时期推动科技发展的举措,并分析其作用。(7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后期德国科技发展的特点。(7分) (3)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综合上述材料,对于国家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谈谈你得到的认识。(4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25·天津耀华中学期末·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民权 ”泛指人民的权力。近代中国最急迫的任务是 “救亡御侮 ”,这一任务被 “士人 ”们直接凝练在 “民权 ”思想之中,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 “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保太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矣。 ”资产阶级改良派 “民权 ”思想中的 “民 ”,包括封建官僚、封建绅士集团和由科举制度产生的封建功名之士。谭嗣同指出: “苟有绅权,即不必有议院之名,已有议院之实矣。 ”传统儒家文化讲究 “中庸 ”,资产阶级改良派认为 “民权 ”不是和 “君权 ”对立,而是共存的,这体现了 “中庸 ”政治的要旨。西方近代的 “民权 ”思想强调 “主权在民 ” “天赋人权 ”,体现了理性的思维。西方 “民权 ”思想的实质是并不是人民主权,而是资产阶级主权。 ——摘编自王先民《近代中国早期“民权”思想探迹》 材料二为解决长期以来妇女代表性不足的问题、增加妇女的政治代表比例、促进政治民主和公平,国际社会中通常采用性别配额制的选举方法,在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的推动和全球妇女运动的努力下,包括联合国、各国议会联盟、欧盟理事会等纷纷呼吁其成员国在选举中妇女占比至少达到30%。英国的性别配额制首先于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社会民主党选举中。为在大选中赢得更多的席位,1993年工党首次正式确认采用性别配额制,英国国内其他政党基于自身利益也在积极响应。 ——摘编自谢飞先《英国议会选举性别配额制的发展动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近代中国维新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在 “民权 ”方面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推动当代妇女政治权利扩大的因素。(6分) |
2. |
(2022·浙江湖州高一下期末·27)发展、合作、共赢是人类文明前行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电成了工业化国家重要的动力来源。电梯的出现可以使人们将楼层加高,由此建筑业快速发展,摩天大楼得以出现;有了电,有轨电车和地铁出现,带来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电自身具有正负极性,利用这些性质可以让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由此催生了许多新的产业并引发传统产业的革命,如冶金业在没有电之前,人类只能生产金、银、铜、铁、锡和铅等少数金属,而且很难做到精纯。但是有了电之后,冶金业迎来新的发展,产生了其他金属和合金的制造。电还影响了各种电器的发明,改变了社会生活。 ——摘编自吴军《文明之光》 材料二18—19 世纪以来,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帕特里克·奥布莱恩认为,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 “世界视野 ”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 “欧洲视野 ”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欧洲经济发展》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电力广泛应用带来的影响,结合所学指出该时期生产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并做简要评价。(9 分)(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角度概述 18—19 世纪欧洲 “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 ”转变的主要表现。请指出帕特里克·奥布莱恩观点的不合理之处并说明理由。 (9 分) |
3. |
(2022·甘肃酒泉高一下期末·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几乎没有什么工业部门未曾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自然科学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采,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总之,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英国虽然仍有一些重要的发明,但是内燃机、柴油机、汽车和发电机等的发明和改进,却大部分是德国人干的,而电话、白炽丝灯等则是美国人发明的。因此,新的技术和工业革命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具有更广泛的规模,发展进程也是比较迅速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国际重大事件年表
——整理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开发出的新能源,概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特点,指出中国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所提出的方案,分析该方案提出的基本依据。(10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