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重庆市普通高三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调研(四)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重庆市 试卷年份:2025年 题数:18 浏览数:64

一、单选题

1.

西周时的 只有单数,尚未以复数称谓。春秋时期,原来专指周王族或王畿的 已延展至 王之支子母弟甥舅 等同姓与异姓诸侯,非姬姓诸侯如陈、宋也被纳入 诸夏 核心圈,楚、秦、吴、越等则被视为 外围 。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东周王室权势衰微B.诸侯之间兼并不断C.中央集权开始产生D.华夏认同格局出现

2.

读《后汉书》的两则记载,下述文献表明,东汉时期(  )

王景任庐江治所在今安徽舒城太守,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后汉书·王景传》

第五伦拜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太守,移书属县,晓告百姓,……有妄屠牛祭神者,吏辄行罚

《后汉书·第五伦传》

A.地方治理儒法并重B.南方农耕技术进步C.统治区域不断扩大D.监察区成为行政区

3.

唐初设扬州大都督府,一些朝廷功臣、重臣死后追赠为扬州大都督;又于扬州设盐铁转运使, 尽斡权利,判官多至数十人 ;中唐之后在扬州置淮南节度使,也多由朝廷重臣任职。这说明唐代的扬州(  )

A.成为江南经济中心B.行政机构错综复杂C.经济政治地位提高D.形成地方割据之势

4.

南宋学者叶适指出: 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诗人王柏也说: 农夫资巨室之土,巨室资农夫之用,彼此自相资,有无自相恤,而官不与也。 这揭示出当时(  )

A.社会矛盾十分尖锐B.土地私有受到保护C.财政危机日趋严重D.土地兼并得到缓和

5.

洪武初年,朱元璋下 徙民之令 ,调整全国人口(如图)。据统计,元末明初四川地区接受的外来移民超过120万。明初移民主要是基于(  )

A.巩固京畿重地B.促进边疆开发C.加强南北联系D.充实空虚之地

6.

康熙年间,朝廷鼓励在各村庄设立社仓, 上岁加谨收储,中岁粜借易新,下岁量口赈济 。雍正二年(1724年)议定社仓鼓励之法,对 好善不倦,年久数多,捐至三四百石者 ,由督抚奏闻,给以八品顶戴。社仓的设立(  )

A.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B.保障了农村粮食供给C.加大了民众赋税负担D.催生了官僚队伍腐化

7.

晚清思想家王韬(1828—1897)写道: 三代之时,天下犹囿于一隅;今日之时,天下将极乎一致。 故善为治者,不患西人之日横,而特患中国之自域……去害就利,一切皆在我之自为。 由此可知,他明确主张(  )

A.中体西用B.开放图强C.政治改良D.挽回利权

8.

1901年9月,清政府下令各省府州县分设大中小学堂。到1904年,全国官办、私立各类学校总计为4222所,其中官办3605所,居绝对优势;至1909年,全国学校总数已达52348所,五年中增长12倍,其中官办14,301所,所占比例仅约1/4。这一局面的出现,最有可能是由于(  )

A.政府经费投入不足B.守旧观念的严重阻碍C.新式师资力量缺乏D.科举制度的惯性使然

9.

1923年,梁启超发起成立文化学院,他解释道: 确信我国儒家之人生哲学,……在今日有发扬光大之必要。……确信欲创造新中国,非赋予国民以新元气不可,而新元气决非枝枝节节吸受外国物质文明所能养成,必须有内发的心力以为之主。 由此可知,文化学院的成立(  )

A.完全延续了新文化运动路径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反映了对民族复兴道路的探索D.受到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影响

10.

1949年四五月间,刘少奇前往天津,一方面要打消资本家的顾虑,另一方面也要说服工人不要提出过高要求。刘少奇指出,除了要解决公私矛盾和劳资矛盾外,还要恢复对外贸易和城乡沟通,也就是要解决市场问题,这些观点被概括为 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内外交流、城乡互助 。此举(  )

A.为平津战役胜利创造了条件B.旨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C.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D.践行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

11.

古巴比伦人将圆周等分为360份,由此定义了角度和弧长的概念,从而制定天体坐标体系。这种方法被古希腊人继承,希腊天文学知识传入印度,印度数学家用两倍角对应的半弦代替整条弦,这一成就在公元8世纪被翻译成阿拉伯语。这表明(  )

A.人类文明在横向发展中逐渐进步B.文明交流是文明产生的源动力C.古代帝国的扩张促进了文明交流D.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特征

12.

1594年,莫里斯·布格罗推出了《法兰西大观》,将地图的收集、汇编以高卢历史和法兰西的疆域空间为叙事框架。进入17世纪,法国宫廷多资助制图师撰写有关疆域和历史地理的书籍。欧洲不同国家的风俗、意象、法理人格等往往也会依托地图的视觉形式来展现,比如法国流行 四方 五角 六边形 的几何理念。这一进程折射出(  )

A.自然科学发展进步B.殖民竞争愈发激烈C.民族国家逐步形成D.理性精神成为主流

13.

1807—1811年,普鲁士国王先后颁布 十月敕令 调整敕令 ,宣布废除农奴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允许农民通过缴付赎金而从地主那里取得土地,免除封建义务。这一改革举措(  )

A.受到法国革命浪潮的影响B.建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C.成为德意志工业化的开端D.摧毁了贵族土地所有制

14.

1904年4月,英国和法国签订了一系列协定,这些被称为 诚挚协定 (Entente Cordiale)的条款包括:保障两国之间的贸易和航海自由;法国 不妨碍大不列颠在埃及的活动 ,英国则承认 维持摩洛哥的和平是法国的职责 。英法的 诚挚协定 (  )

A.标志非洲被列强瓜分完毕B.力图应对来自德国的挑战C.推动欧洲建立集体安全体制D.化解了英法之间的矛盾冲突

15.

下为1965—1995年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结构(据萧国亮等《世界经济史》),这一演变进程可以解读为(  )

A.三个世界 三足鼎立B.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C.关贸总协定助推贸易发展D.发展中国家面临机遇与挑战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发行大明宝钞,禁止铜钱流通,但不久之后就大幅贬值。15世纪上半叶,多地市场恢复行用唐宋旧钱(铜钱),纸钞多被废弃。由于铜钱储备不足,民间私铸之风泛滥成灾,民间称量银成为最后也是最佳的选择。16—17世纪,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 吸泵 。白银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推动了世界第一个经济体系的建构,深刻改变了整个世界。

——摘编自邱永志《全球史视野下的明代货币转型》

材料二
17世纪英格兰市场上的主要流通货币是银币,但银币较易磨损,不能长期保值。人们开始将银币大量兑换为黄金。自18世纪开始,为方便和规范海外贸易活动,英国政府开始鼓励英镑在帝国范围内的使用,英国本土的金融机构不断向海外扩张。1816年,英国以法律形式确立了金本位制度,英镑同黄金直接挂钩,成为英国的标准货币单位。英镑的稳定性使其广受欢迎,德国、法国、美国等主要国家纷纷弃银投金。英镑成为世界贸易舞台的主角和黄金替代物,国际金本位也在某种程度上被看成 黄金—英镑 本位,英镑因之被誉为 纸质黄金

——摘编自杨玲《英镑国际化的历程与历史经验》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着力推进金融货币改革。1933年在上海试点 废两改元 凡公私款项及一切交易,均按此定率用银币收付,不得再用银两 。1934年,世界性的银价发生暴涨,国内 金银外流近4亿元,社会几濒于破产 。1935年,为 谋货币金融之永久安定 ,国民政府发行法币,禁止白银流通,规定汇价为法币1元等于英镑1先令2.5便士,此后不久,国民政府又将法币与美元挂钩。我国用银习惯为时已久,民间收藏多属银类,特别是乡辟地区由于纸币尚未流通,因此持有银币、银两的兑换十分不便。在改革实施区域方面,广东地区长期为地方政治势力所掌控,直到1936年广东的货币改革才提上日程。

——摘编自吴景平《中国近代金融史十讲》

材料四
1955年2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发行新的人民币和收回现行的人民币的命令》,责成中国人民银行自1955年3月1日起发行新的人民币,收回旧币。《命令》明确新币面额主币分为一元、二元、三元、五元、十元五种,辅币分为一分、二分、五分、一角、二角、五角六种,每种券别版面均印汉、藏、蒙、维吾尔四种文字。新币发行采取对货币持有者不分阶层、不分现钞与存款一律同等比价兑换的办法。新币发行后,旧币采取只收进不付出的办法,旧币收回主要通过银行机构、国营企业、合作社及税收机关等业务渠道来开展。新币发行顺利,旧币收兑迅速,基本上贯彻了中央 风平浪静 的要求。

——摘编自姜长青《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人民币发行的历史过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后期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英镑国际化的重要因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国民政府三十年代的币制改革。(6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人民币发行的重要意义。(5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重视西方科学方法论的宣传,认为中国封建主义的旧学大抵 不实验于事物,而师心自用,抑笃信其古人之说 。1898年,维新新政规定, 奖赏士民著作新书及创作新法,准其专利售卖;有能独立创建学堂、开辟地利、兴造枪炮厂者,给予特赏。 之后,又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这一时期, 学会之风遍天下 ,农学会、矿学会等纷纷设立, 兼采中西各法与天地自然之利 ,培养 匡时济世之才 。全国的出版单位积极出版发行自然科学教科书,农学报等以宣传自然科学为主要宗旨的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这些报刊实际上是中国近代科技刊物的肇始。

——摘编自曾近义等《维新运动与中国近代科技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德国在尖端科技领域,特别是化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科技成果。1824年, 有机化学之父 李比希回到德国,创立了具有现代组织形式的吉森实验室。实验室为德国培养了一批世界级的化学家,他们后来成为了拜耳、巴斯夫等德国工业实验室建设和运营的中坚力量。德国有机化学的发展促使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涌现,开创了德国的化学染料工业。19世纪60年代,德国染料制造商率先建立公司实验室,雇佣科学家进行独立研究工作。德国统一后,国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科学研究体系,体系中也囊括了建立在企业中的科研机构,即工业实验室。19世纪末,德国成为继英国、法国之后的世界科技中心。

——摘编自王绍超等《19世纪的德国:变革背景下科技的蓬勃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维新运动时期推动科技发展的举措,并分析其作用。(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后期德国科技发展的特点。(7分)
(3)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综合上述材料,对于国家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谈谈你得到的认识。(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计划。每一个获认定的遗产地都必须满足五项标准:粮食和生计安全;农业生物多样性;地方及传统知识体系;文化、价值体系和社会组织;特色陆地和海洋景观。截至2025年,中国共有22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居世界首位。中国部分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简介如下:
浙江湖州农业桑基鱼塘系统:一种具有独特创造性的洼地利用方式和生态循环经济模式, 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塞桑 ,形成了种桑和养鱼相辅相成。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宋元时期,安溪茶叶经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符号,该系统同时还具备显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等生态功能。
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旱作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数百年来该系统不仅保留了丰富的传统作物品种和环境友好的耕作技术,还创造了山地梯田景观,见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该地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汇处,发掘的碳化粟(谷子)和黍粒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由此推断,西辽河上游地区是中国古代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地,敖汉旗是横跨欧亚大陆旱作农业的发源地。
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该地发现了1万年前栽培稻植硅石标本,万年仙人洞发现的古栽培稻、东乡野生稻和荷桥贡米及万年现代水稻生产一起形成了完整的稻作文化系统演化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中华农耕文化 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