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25·重庆模拟调研·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发行大明宝钞,禁止铜钱流通,但不久之后就大幅贬值。15世纪上半叶,多地市场恢复行用唐宋旧钱(铜钱),纸钞多被废弃。由于铜钱储备不足,民间私铸之风泛滥成灾,民间称量银成为最后也是最佳的选择。16—17世纪,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 吸泵 。白银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推动了世界第一个经济体系的建构,深刻改变了整个世界。

——摘编自邱永志《全球史视野下的明代货币转型》

材料二
17世纪英格兰市场上的主要流通货币是银币,但银币较易磨损,不能长期保值。人们开始将银币大量兑换为黄金。自18世纪开始,为方便和规范海外贸易活动,英国政府开始鼓励英镑在帝国范围内的使用,英国本土的金融机构不断向海外扩张。1816年,英国以法律形式确立了金本位制度,英镑同黄金直接挂钩,成为英国的标准货币单位。英镑的稳定性使其广受欢迎,德国、法国、美国等主要国家纷纷弃银投金。英镑成为世界贸易舞台的主角和黄金替代物,国际金本位也在某种程度上被看成 黄金—英镑 本位,英镑因之被誉为 纸质黄金

——摘编自杨玲《英镑国际化的历程与历史经验》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着力推进金融货币改革。1933年在上海试点 废两改元 凡公私款项及一切交易,均按此定率用银币收付,不得再用银两 。1934年,世界性的银价发生暴涨,国内 金银外流近4亿元,社会几濒于破产 。1935年,为 谋货币金融之永久安定 ,国民政府发行法币,禁止白银流通,规定汇价为法币1元等于英镑1先令2.5便士,此后不久,国民政府又将法币与美元挂钩。我国用银习惯为时已久,民间收藏多属银类,特别是乡辟地区由于纸币尚未流通,因此持有银币、银两的兑换十分不便。在改革实施区域方面,广东地区长期为地方政治势力所掌控,直到1936年广东的货币改革才提上日程。

——摘编自吴景平《中国近代金融史十讲》

材料四
1955年2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发行新的人民币和收回现行的人民币的命令》,责成中国人民银行自1955年3月1日起发行新的人民币,收回旧币。《命令》明确新币面额主币分为一元、二元、三元、五元、十元五种,辅币分为一分、二分、五分、一角、二角、五角六种,每种券别版面均印汉、藏、蒙、维吾尔四种文字。新币发行采取对货币持有者不分阶层、不分现钞与存款一律同等比价兑换的办法。新币发行后,旧币采取只收进不付出的办法,旧币收回主要通过银行机构、国营企业、合作社及税收机关等业务渠道来开展。新币发行顺利,旧币收兑迅速,基本上贯彻了中央 风平浪静 的要求。

——摘编自姜长青《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人民币发行的历史过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后期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英镑国际化的重要因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国民政府三十年代的币制改革。(6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人民币发行的重要意义。(5分)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24·安徽智学联考高二上期末·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货币之一。据考证,贝在夏代就已成为原始形态的货币,进入商代,贝币的使用已很普遍。西周中期,金属贝币逐渐流行。春秋战国时期,在全国范围内有布币、刀货、蚁鼻钱、圜钱四大货币体系。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实行统一的币制,铸造的半两钱成为主要货币。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命令上林三官铸造标准的五铢钱,废除以前各种钱币,规定 今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 ,从此,历代王朝都把铸币权集中于中央。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铸造发行开元通宝,改变了过去以重量为钱名的旧制,在我国货币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中国还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我国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初年的 交子 ,元代是纸币最盛行时期,市场上几乎都是纸币。从明朝中后期到清代,白银逐渐成为流通中最主要的货币,清政府明确规定: 以银为本,以钱为末 ,政府财政收支一律以银为准。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受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加上 九一八 事变后失去了东北市场,中国的经济更加低迷。193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购银法案》,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通货紧缩。国民党政府于1935年聘请英国的李滋·罗斯担任财政顾问,并开始实行币制改革。具体内容包括通过管理货币制度发行不兑换纸币,将新纸币与英镑挂钩。国民党政府将之前各家银行发行的纸币(银行券)和白银回收,将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法币作为统一的货币。中国的纸币由英镑提供价值担保,所以英国和美国自然对中国经济有很强的影响力。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世界史就是一部货币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明确人民币在发行中必须坚持三条原则:坚持经济发行,反对财政发行;坚持计划发行,反对盲目发行;坚持中央集中统一发行,反对分散发行。在国家一系列统一财经政策的配合下,很短的时间内就结束了国民党时期持续十二年的通货膨胀局面,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为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的背景并对其简要评价。(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货币政策的意义。(7分)

2.

(2024·四川成都二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694年,正值英法 九年战争 ,英国军费开支庞大,国家财政几乎陷入崩溃。国王威廉三世与一批金融家达成协议,成立了英格兰银行。英格兰银行不仅向政府贷款支持连年的殖民战争,还办理存贷款、贴现等业务,同时代理国库和管理政府债券。以英格兰银行为起点和基础,英国的国债、股票等多层次金融市场迅猛发展,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1844年,英格兰银行逐渐放弃商业银行业务,成为专门的中央银行。19世纪中后期,英镑成为全球最主要的货币,英格兰银行担负起了英国乃至世界金融体系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角色。

——据付一书《中央银行学》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体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一切存款须上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一切贷款由总行根据国家的计划指标进行分配。198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原来的商业银行业务由中国工商银行来承担。2003年修改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将中国人民银行定位于国家的中央银行和宏观调控部门,承担 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 三大职能。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成为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中央银行。2016年,人民币被纳入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份额超过日元和英镑。

——据文炳勋《新中国金融体制的历史演进》等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是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抉择,更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需要。

——据周芮帆、丁建臣《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金融强国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格兰银行为英国在近代崛起所作出的贡献。(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定位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0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中央银行的发展历程为当今我国金融强国建设提供的启示。(7分)

3.

(2021·湖北武汉五月供题·19)【英镑地位的兴衰】(12分)
材料一
为了纪念工业革命的成就,英格兰银行将蒸汽机的发明者詹姆斯·瓦特以及帮助他完成商业化的企业家马修·博尔顿的头像,印制在最新版的50英镑面值的纸币上。正是他们合作下的蒸汽动力,推动着英镑走向世界。1860—1914年,全球贸易的60%以英镑标价和结算。1913年末,在全球的外汇储备中,超过50%是英镑。英镑成为第一个贴着一国标签却又可以在世界上流通的主权货币。

——摘编自央视纪录片《货币》

材料二
从1931年7月开始,英镑兑换黄金达到了高潮,而外贸赤字也迫使英国不得不向外支付更多的黄金。黄金储备的锐减反过来又动摇了人们对英镑的信心。1931年9月,英国宣布放弃金本位,不再按固定价格兑换黄金,并且禁止黄金出口。

——摘编自曹家和《大萧条:起因何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英镑的世界地位及其形成原因。(6分)
(2)1931年9月,英国宣布放弃金本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历史现象的影响进行合理解释。(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