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24·陕西二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太学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的教育机构,始建于汉代。汉武帝尊崇儒术,为了培养儒术统治人才,他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为教官,教授儒家经典。在汉代,太学的教师称 “博士 ”,其主要职责是掌经教授。汉代对太学博士要求很高,选拔也很严格,所以当时的博士均为精通儒经的名儒。政府遇到疑难问题时,博士也要提供咨询意见。太学的学生称 “博士弟子 ” “诸生 ”或 “太学生 ”。太学注重考试,初是一年一考,通过者委以官职,此谓 “学选 ”。 ——摘编自《科教文汇》 材料二唐末五代智璇等僧人为 “思儒者之道 ”,在麓山寺下建起了 “以居士类 ”的学舍。北宋 “因袭增拓 ”而成岳麓书院。南宋初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大批当世的经世之才。朱熹自福建专程来访,并与张栻论学——史称 “朱张会讲 ”。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称 “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 ”。这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也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摘编自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书院简介》 材料三随着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的分化以及传统教育的废弛,晚清洋务学堂应运而生。洋务派以 “自强 ” “求富 ”为目的,开办学堂,培养海防所需技术人才。与这种办学目的相适应,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变成为新学堂的指导思想。洋务派兴办的学堂有外文学堂、技术学堂、军事学堂三大类,其招生标准也有了新变化,增加了包容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工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摘编自张雅婷《晚清洋务学堂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太学主要职能。(6分)(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与西汉太学相比,宋代张栻主教岳麓书院的教育教学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12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岳麓书院与洋务派新式学堂的不同。(7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24·贵州贵阳月考一·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活动分布和思想主张 图2 材料二宋明理学家的籍贯分布和主要思想主张 图3 材料三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演进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也可称为三次价值革命。第一次是传统价值观的形成期,即从远古到周礼的确立;第二次是传统价值观多元发展与同构期,即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至董仲舒整合成为天人感应神学的价值变革;第三次是传统价值观的震荡与复归期,即从魏晋价值震荡经隋唐三教互补、三教合流至宋代整合成为理学。从北宋至明代中叶处于封建社会后期,以 “存天理,灭人欲 ”为核心价值取向的价值观念体系得以营建,但它不是对 “三纲五常 ”为核心价值现念体系的简单继承,而是一种上升的发展,即在儒释道价值观念的进一步融合发展过程中,实现了由外在的行为规范向内在的伦理道德的重大转折。……厘清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发展历程,目的在于归纳与总结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演进特征,以深层次把握中国传统社会价值现演进规律。 ——摘编自谢霄男、李净《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演进历程、特征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上述思想领域界发生的两次重大变革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并指出思想变革过程中地理分布格局演变的趋势。(12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演变的特点及历史影响。(13分) |
2. |
(2023·吉林三模·42)学界一般把建于公元前124年的太学视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端,把1088年建立博洛尼亚大学看成是西方高等教育的起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汉代董仲舒提出, “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源也。 ”太学的学习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并要求 “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 ”太学的教育主体是博士与博士子弟,是享受国家俸禄的公职人员。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以儒家经籍为教学内容的官方教育的开始。太学以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自学为主,说经、互相问难、讨论经意义是重要的教学形式。 ——根据徐杰舜《汉民族发展史》摘编整理 材料二欧洲中世纪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化引发社会对大批专业人员的需求,同时教会也需要补充神职人员,这种特殊的国家与教会同时发展的社会模式,使得培养训练专业人员的教学机构得以兴起。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职业训练。法律、医药、神学和文艺等都需要有能力的和受过学校教育的人。中世纪的每一所大学都是模仿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中的一个建立起来的。其经济收入有三种渠道:第一种依靠学生的收费,第二是依靠教会的圣俸为生,第三是依靠世俗权力机构发给的薪水。中世纪大学进行的是一般教堂学校无法从事的高级教学、研究机构。开设规定的课程,实施正式的考试……中世纪的大学的主要教学形式有讲授、背诵、辩论等。 ——根据英国乔姆斯《中世纪欧洲》摘编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分别说明中国汉代的太学与中世纪欧洲大学兴起的背景。并对二者简要加以比较。(14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大学内在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1分) |
3. |
(2009·山东高考·27)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三字经》 材料二 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结是哪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斯所著《人体结构》,一本是哥白尼所著《天体运行之道路》。——桑戴克《世界文化史》 材料三 表3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1)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4分)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4分)(2)上述两本著作对 “人体 ”和 “天体 ”的研究,反映出当时在思想和科学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6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上卷 ”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4分) “中卷 ”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 “西学东渐 ”有何新的发展?(2分) (4)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5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