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24·湖南长郡中学月考三·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史料中的刘坤一

刘坤一(1830—1902),字砚庄,湖南新宁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廪生出身,湘军宿将,清末重臣。刘坤一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是晚清社会的重要人物,对晚清转型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深远。通过对其留存的相关史料进行研究,更能清楚地了解刘坤一和晚清社会。下表是研究刘坤一的部分相关史料。
(1)根据表1,结合刘坤一经历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史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判断史料价值。(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刘坤一的社会形象加以阐释。(9分)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24·辽宁10月联考·17)有同学研究晚清选官制度变化,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图2

——据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馆藏清廷废科举上谕整理

材料二
废科举,兴学校,这个小县城里增添了几个疯子。有人投河跳井,有人跑到明伦堂(明伦堂是孔庙的正殿,供着至圣先师的牌位)去痛哭。就在高先生所住的东街的最东头,有一姓徐的呆子。这人不知应考了多少次,到头来还是一个白丁……自从停了科举,他又添了一宗新花样……他这样哭了几年,一口气上不来,死在街上了。

——摘编自汪曾祺小说《徙》(1981年)

材料三
1909年前后,全国各地相继发生了毁学事件,宜春毁学事件因斗争激烈,波及范围广,在社会上形成了轰动的影响力,并见诸《申报》《大公报》《时报》《新闻报》等报纸杂志。该事件是由政府废科举后办学堂抽捐学税引起的。

——摘编自罗添尹《清末新政下科举废除的回应——以宜春毁学事件为视域》

(1)分别阐述材料一、二、三对研究晚清废科举这一历史事件的价值。(6分)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晚清废科举的影响。(6分)

2.

(2024·河南九师联盟9月测试·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礼记》记载, 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 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孟子》也,有 是故得乎民而为天子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 之说。墨子也提出,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论语》记载,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认为礼的运用贵在和谐,认为先王的治国之道是最好的。老子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 ,认为和谐的状态是事物发展的基本条件。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语出《周易》,指天体运行是没有终止的,不因外界事物干扰而屈服,君子也应该效法天,自强不息、永不停息。《孟子》记载: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不畏艰险、奋发图强的精神。

——摘编自朱美荣《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近代不得不发生深刻的变革。由于中国的大门是在被迫的情况下打开的,外来文化的涌入使时人一时难以阻挡,面对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传统文化的讨伐声中,匆忙转向新文化,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在这种急迫心理的驱使下,往往对中国传统文化所遇到的近代危机缺乏深划的理解和分析,文化批判的功利色彩较浓。文化自觉运动的参与者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对传统文化简单否定的倾向。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鸦片战争以后的民族救亡,是循着 利器 改制 化教 的程序进行的,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文化变革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的深化,另一方面也强化了人们 只有西方文化才能拯救民族危亡 的简单思维习惯。

——摘编自蔡雅娟《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先哲思想体现的社会价值观,并简析其历史意义。(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特点,并简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15分)

3.

(2023·河南洛阳高二下联考·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清朝统治者以 天朝上国,无所不有 的专制主义态度排斥一切外来文化,视汉语之外的外国语言文字为 夷语 ,认为学习 夷语 非王之道 ,显示出很强的鄙夷色彩及排外心理。鸦片战争以后,惨遭战争之痛的中国面临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19世纪60年代,在与西方列强的频繁交涉中,清政府苦于 语言不通,文字难辨 ,不得不痛下决心仿照清初俄罗斯文馆教习之例开设外语学校。

——摘编自宁建花等《从西语西学——京师同文馆课程改革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近代以来传统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深刻裂变,是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下开始的。在《青年杂志》发刊词的《敬告青年》中,陈独秀高调宣布了新文化的六大纲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六大纲领无一不是以近代西方为坐标的;无一不是将近代西方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泛滥、工业文明的确立而产生的部分观念与制度,视为中国必须原封不动复制的目标模式的。

——摘编自姜义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百年裂变与重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开设外语学校的思想文化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以来 中华文化共同体 裂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华文化的主要潮流。(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