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23·重庆南开中学高三·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图3 西汉形势图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长城,包含了春秋战国至明共12个中国历史时期的遗存,历经数代成边军民艰苦营造、开荒屯田,屡经战乱破坏但仍被不断修葺、巩固、扩建。长城不是一条单纯的墙体,而是由一系列设施组成的防御工事。战国秦汉时期构成了烽燧、屯田、仓廪、邮驿交通和野战驻军五大体系。长城地处农耕与游牧的边缘交错地带,长城以南温暖的气候和农耕民族积累的财富,如同磁石一样吸引着游牧民族千方百计地进入这里。自战国秦汉时期,长城沿线就有马市存在。明长城在长城沿线设立九边重镇的同时,在长城南北交通要道上建设了一批著名的马市和关城。近代以后,长城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在山海关、平型关等长城沿线英勇御敌,赋予长城更多的精神内涵。

——摘编自王绍东《论长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到西汉各时期长城的概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化遗产——长城的历史价值。(10分)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22·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月考·16) 敦煌文化延续好几千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敦煌壁画之维摩诘经变图》 《敦煌壁画之唐代风俗图》 
北魏的王室、北周的贵族都对莫高窟的建造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更不必说隋代、初唐、盛唐时,敦煌一带的官府和民众,一起把明丽的时尚融入莫高窟的欢快景象了。连安史之乱以后占领敦煌的吐蕃势力,以及驱逐吐蕃势力的张仪潮军队,本是势不两立的敌人,却也都参与修护莫高窟。五代十国时期的曹氏政权对莫高窟贡献很大,到宋代,先后占领这一带的西夏政权和蒙古政权,也没有对莫高窟造成破坏,这实在是奇迹了。莫高窟到元代开始衰落,主要是由于蒙古军队打通了欧亚商贸路线,丝绸之路的作用减弱,敦煌变得冷清了。

——余秋雨《山河之书·莫高窟》

材料二
20世纪40年代,常书鸿、段文杰、欧阳琳、孙儒侧、史苇湘等一批前辈专家,满怀对敦煌艺术的向往来到莫高窟。伴着大漠戈壁,土屋油灯,在这里扎下根来,开创了敦煌石窟保护、临摹和研究的基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有李其琼、李贞伯、万庚育、李云鹤、关友惠、刘玉权、贺世哲、施萍婷、李永宁、孙修身、樊锦诗等一批专家学者响应祖国号召,从四面八方来到莫高窟。与常书鸿、段文杰等先生一样,他们来到莫高窟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漫漫黄沙,掩不住他们探索敦煌石窟的热情;大泉苦水,冲不走他们保护敦煌石窟的决心。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忍受着和家人分居两地,子女无法接受正常教育的痛苦,默默无闻地守护着祖国的文化宝库。即使在 文化大革命 中他们受到极不公正的待遇,仍无怨无悔、不离不弃。他们被称为 打不走的莫高窟人 。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为敦煌研究院带来全新气象。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仍有莘莘学子,投身敦煌,淡泊明志,弦歌不辗,将前辈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长期以来,无论在敦煌研究院内部,还是社会各界都逐渐形成一种共识——在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莫高窟人身上积淀和凝结了一种代代相传的可贵的精神。2014年,敦煌研究院樊锦诗院长在";敦煌研究院成立70周年座谈会";上将这种精神明确命名为 莫高精神

——敦煌研究院

材料三
我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讲过: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敦煌作为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敷煌文化和丝路精神。季羡林先生说过: 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

——新华网《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类材料的史料类型。简要分析它们在敦煌学研究中的史学价值。(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 莫高精神 的时代内涵。(4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敦煌文化保护研究工作的意义。(8分)

2.

(2021·重庆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调研·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战国以来零乱错杂的交通道路进行统一规划和改建,大修驰道, 东穷燕齐,南极吴楚 ,将各国道路纳入统一的交通系统之中。秦代形成的陆路交通网在汉时又历经拓修完善,并随疆土的扩展进一步延伸。自长安而东,经洛阳达临淄,为东路干线;自长安而北,直达九原郡,为北路干线;自长安向西,经由河西走廊,延长到西域诸国,为西北干线;自长安向西南经汉中,以达成都,并远至云南,为西南干线;自长安向东南出武关,经南阳,以达江陵,为南路干线。此外,还有一些支线和水运干线通向全国。由此,疏密交错的交通干线、支线结织成网,形成全国规模的交通系统。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等

材料二
     敦煌悬泉置是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汉代邮驿机构遗址。20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对悬泉置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悬泉置由坞院、房屋、马厩等设施构成,其中坞院总面积2500平方米,院内有房间27个,常驻人员包括官吏、驻军、办事员等30余人。(图为悬泉置复原略图)考古人员在悬泉置遗址中发掘出6000余件生活用品,有竹木漆器、铜器、陶器、皮革、丝绸、毛麻织品等。从悬泉置出土的汉简文书有25000余枚,内容有皇帝诏书、国家法律、行政文献、驿站文书档案和工作记录等。出土汉简表明,《汉书·西域传》上记载的西域诸国如楼兰、于阗、康居、莎车等国的国王或使团都曾经在此停驻。悬泉汉简中还发现了 浮屠简 ,以及《论语》《孝经》的一些残片。悬泉置遗址出土了460余件纸张,其中9件是写有文字的汉代残纸。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发现的最早的书写纸。汉代 列邮置于要害之路 ,形成了完备的邮、驿、亭、置系统。悬泉置始设于汉武帝时期,在汉代存续了200多年。从长安到敦煌,汉代里程简记载了46处停靠站点,每一处都应是具有类似悬泉置的功能和规模设施,负责传递朝廷公文和军情急报、接待过往官员和西域使者。

——摘编自《大汉帝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交通建设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10分)
(2)悬泉置遗址考古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 20世纪九十年代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试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说明其理由(至少三个方面)。(12分)

3.

(2022·重庆市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16)2021年7月,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成功列人《世界遗产名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泉州文化遗产(部分)及价值贡献表。(注:●核心贡献;○辅助贡献)

文化遗产

组成部分

价值贡献

制度保障

多元社群

运输网

生产基地

官方制度

海神

信仰

社会

精英

宗教

人士

中外

商人

产业

平民

市舶司

遗址

天后

泉州文庙

及学宫

开元寺

伊斯兰教

圣墓

德化窑址

安溪冶铁

遗址

江口码头

六圣塔

——摘编整理自《泉州商贸中心》

材料二
13—14世纪意大利商人开始向中国进发,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家族来到中国,热那亚商人在泉州建立了 商站 。意大利商人通过与中国的直接和间接贸易,掌握了在欧洲出售东方商品的垄断权。意大利商人从英、法等地运回羊毛,在本土组织呢绒生产,将呢绒运到地中海东岸地区销售以取东方的商品。呢绒制造业在意大利北部城市迅速崛起。出于海上贸易和争夺制海权的需要,威尼斯和热那亚等城市都建立了自己的舰队,造船业也随之兴起。在商业的实践中,意大利商人形成一套完整的商业谋略和经商方法。例如在商业活动中实行 委托制 股份制 ,同时 海上保险业"、 票据";支付方式等也逐渐开展起来。……地中海区域的商业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并对欧洲历史发展起到过重要的促进作用,西方史学把上述现象称之为 地中海商业革命

——摘编自《泉州一威尼斯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泉州成为宋元时期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历史背景。(6分)
(2)对材料一表格中的泉州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并概括其历史价值。(8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地中海商业革命 是如何推动欧洲历史发展进程的。(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