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4·上海崇明一模·40)通商口岸和近代中国(25分)
通商口岸,从字面上讲,是指国家或地区间为贸易往来而设立的港口。但在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条约口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般论者认为,条约口岸还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 在那里,有完全通商的权利,在那里,可以设立领事馆,在那里,有一个海关衙门 ,这一类可以称作标准条约口岸。第二类, 在那些城市里,一般是没有海关衙门的,没有领事馆,外国人是不应该在那里永久居住的。 第三类, 沿着长江和西江的某些地方,有所谓访问口岸,在这些商埠,外国公司的轮船可以为着装货和载客而在那里停泊,在另外一些这样的商埠,该轮船只能为载客而停泊

——杜语《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研究——历史与现状》

材料二 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近代中国重要商业与工业城市均为通商口岸,构成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单就上海一地而言,据统计,1911年上海共有工厂48家,占全国工厂总数28.1%;1930年上海共有工厂837家,占全国工厂总数42.4%。

——周子峰《二十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研究述评》

材料三 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

——费正清《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

材料四 英国驻上海副领事马安认为,以通商口岸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中国对外贸易, 不仅仅有利于英国,而且有利于中国这个大国的千百万居民。

——李必樟译《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

请问答:
(1)上海、广州、天津、武汉(汉口)分别是在哪些不平等条约中被辟为通商口岸的?(3分)
(2)据材料一指出通商口岸的分类依据。上海应属于第几类口岸?请说出理由。(3分)并指出近代前期通商口岸的演变趋势。(4分)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近代通商口岸与近代中国的关系。(15分)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15·上海浦东三模·40)中国史上的天下观
材料一 像今天我们常说的 国家 社会 等等,原非传统观念中所有,而是海通以后新输入的观念。旧用 国家 两字,并不代表今天这涵义,大致是指朝廷或皇室而说。自从感受国际侵略,又得新观念之输入,中国人颇觉悟国民与国家之关系及其责任。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材料二 梁漱溟提到 国家 社会 是中国原来没有的观念。这一回忆颇能说明清季的实况。就以 国家 的观念来说,近代学者曾引述了一个故事说的是1839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满清官僚和一位英国贸易代表在广东的对话。当英国贸易代表提到中国是一个 国家 时,满清官员显然不知所云。即使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清廷的一些官僚依然不相信西方国家的数目可能超过二三个。到了1872年,里雅各在《左传》英译本的前言中仍然提到,中国人不能明白他们只是世界上许多国家中的一个。一直到陈独秀幼年时他仍然不能清楚意识到中国只是世界上许许多多国家中的一个。

——王汎森《引论:晚清的政治概念与新史学

问题:
(1)梁漱溟所言的今天之 国家 社会 基本内涵是什么?(4分)
(2)依据材料,请概述晚清国人的 国家 世界 观念。(6分)
(3)基于以上材料,你怎样看待晚清时期的 国家观念 ?(15分)

2.

(2015·上海徐汇、松江、金山二模·40)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25分)
材料一 清廷从前一直没有设立外交官衙,……在鸦片战争之前,藩务由礼部执掌,因为它们本质上反映一种礼仪关系。……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出于纯粹实用的目的,两广总督和两江总督充任了中国的非正式外交大臣和副外交大臣。

——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奕訢等上奏善后事宜六条,首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于京师。奏折云: 查各国事件,向由各省督抚奏报,录总于军机处。近年各路军报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之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王大臣领之,军机大臣承谕旨,非兼领其事,恐有歧误,请一并兼管,并请另给公所,以便办公,兼备与各国接见。其应设司员,拟于内阁部院军机处各司员章京内满汉各挑取八员,轮班入值。一切均仿军机处办理,以专责成。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

——《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

材料三 设立外务部的奏请收到北京公使会议的照会后,总理衙门斟酌照会内容,并将其置换成自身的逻辑,5月14日奏请改组为外务部。其中称 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 。就职衔表示 管部大臣以近支王公充之,另设尚书二人,侍郎二人,尚书中必须有一人兼军机大臣,侍郎中必须有一人通西文西语 予以厚禄 。此处的冠六部之首,并非照着公使会议的照会中解释为代替皇帝行事,只是称效仿西洋各国的方式。……同时,相对于总理衙门为临时机构,外务部成为常设机构,职员也从兼任转为专任,并得到高薪的保障。

——《晚清外务的形成:外务部的成立过程》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晚清对外职能机构演变的主要原因。(4分)
(2)材料二、三中所述的对外职能机构有何不同?(6分)
(3)你如何看待晚清对外职能机构的演变进程?(15分)

3.

(2014·上海黄浦一模·40)赫德,执掌中国海关48年的英国人。阅读赫德大事年表,回答问题。(25分)
一百年来,围绕赫德的评价中外各界褒贬不一:有学者认为他是 最险恶最阴险的敌人 ,教科书上曾给他下过 英国侵华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的定义,西方的汉学家说他是 中国坚定不渝的朋友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倡导者 沟通中国和西方观点的桥梁 ,《清史稿》上也说 赫德久总税务,兼司邮政,颇与闻交涉,号曰客卿,皆能不负所事 ,是一个 食其俸禄者忠其事 的大忠臣……
1854年 以优异成绩考取英国外交部赴中国人员,先后在香港、宁波、广州等地领事馆任职
注:在此期间,赫德认真学习汉语,努力钻研及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1859年 受巡抚劳崇光的邀请,辞去领事馆职务,担任广州粤海关副总税务司
注:1853年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后,英、法、美三国领事趁机攫取江海关(上海海关)征税行政权,清廷对此无所谓。此后,中国各海关 邀请 洋人 帮办税务 成了惯例。
1861年 北上见奕䜣,得到赏识,任命为署理(代理)总税务司
注:北上路途中赫德在日记中写到: 我必须时刻牢记,海关是中国衙门,而非外国机关。……必须围绕中国的利益开展工作,避免得罪中国……”。奕䜣对外人称呼他为 我们的赫德
1863年 被总理衙门正式任命为总税务司,时年28岁
注:随后的几年,赫德建立了一整套科学、严密、高效的管理制度。他实现了按章征税、按律执法,改变了以往的随意性。他还引进了 服务 公仆 的理念,要求各口税务司简化海关办事程序,顺畅海关和商人的交流。他还实行全球公开招聘,高薪养廉,再加上各种监督制度,使海关成了大清国唯一没有贪污腐败的部门。赫德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绝大部分文件都是亲自撰写,为了提高效率,都是站着办公。1861年,海关税收为496万两,到1887年,海关税收达到2000万两,占清廷财政收入的24.35%。关税成了清廷最稳定、最可靠的财源。
1865年 向总理衙门递交《局外旁观论》
注:赫德在文章中对清廷的积弱做出了一针见血的分析,并提出了效法西方以自强的建议。总理衙门将《局外旁观论》抄录给东南沿海各督抚讨论,在晚清政坛引发震动。可以说,《局外旁观论》成了洋务运动的号角和檄文。而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所办的众多近代洋务企业,都是海关出钱。此外,建设航运设施、统一全国邮政、支持幼童出国留学、倡导中国派遣驻外使节、组织参加万国博览会等等都有赫德的身影。
1879年,又提交海防章程,建议增设总海防司署,由他担任总海防司,其弟赫政接任总税务司
注:赫德的海军梦在李鸿章等人反对之下破灭,他们上书说,赫德不能又管钱又管兵,况且赫德又不熟悉军事。1885年,清廷成立海军衙门,由亲王挂帅,封疆大吏辅佐,没赫德什么事。
1885年 操纵中法谈判,6月被英国任命为驻华大使,不久辞职,11月回任总税务司
注:赫德在给英国的一份电报中这样评价他的辞职: 我认为这样对英国最为有利,当然对中国肯定也有利。……外交部可以指望我的合作以进一步增进英国的利益。
1900年8月 在总理衙门请求下,为停战谈判奔波
注:被困使馆区的赫德曾经写下: 今天的这段插曲不是没有意义的,那是一个要发生变革的世纪的序曲,是远东未来历史的主调,公元2000年的中国,将大大不同于1900年的中国
当时,德国皇帝瓜分中国的建议,在西方引起了很大认同。赫德则在英国杂志上连发6篇文章,综合分析三条出路:第一条瓜分中国;第二条扶持新政府;第三条继续支持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他认为只有第三条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好出路。
1908年4月 离开中国,十几个西方国家的驻华使节、清朝官员及各界人士上千人为其送行
1911年9月 在英国病逝,享年76岁
注:20天后,武昌起义爆发,紧接着,赫德为之效力近半个世纪的大清王朝灭亡。

——摘编自《文史参考》2011年第18期同名文章

(1)材料中提及对赫德的多种评价,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评价?(4分)
(2)赫德对于中国近代海关制度的建设有何作为?(6分)
(3)基于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赫德这个人?(15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