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俄国与英国生铁产量和铁路总长对比表 

俄国

英国

比例

生铁(19世纪中叶

26万吨

385万吨

1/14.8

铁路总长(1861

15 00俄里

15 000俄里

1/10

材料二 臭名昭著的 解放 ,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列宁

材料三 解放农奴
材料四 (解放农奴)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更重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2)列宁为什么说农奴制改革是 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次改革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21·福建泉州一模·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贵族地主对农民的统治权在法律上被取消了。对于沙皇政权来说,这意味着它赖以統治广大农村人口的社会基础动摇了。沙皇政权必须寻找一些新的中间人 来代替贵族地主的角色,以适应改革后社会的需要。于是,沙皇政权决定设立地方自治局。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深入农村,引起农村阶级关系的变化,贵族中逐渐出现一些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所谓自由派贵族。他们主张废除农奴制,实现民主、立宪。另外,为了 补偿 贵族在改革中的 损失 ,给他们创造条件,参与国家事务,地方自治局于是应运而生。地方自治局是地方民选机构,分省和县两级,被授权管理 与每个省、县地方的经济福利和需要有关的事务 ,主要是负责地方的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务,在俄国近代的历史上有定的进步意义。

——摘编自胡黎霞《俄国地方自治局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地方自治局产生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地方自治局的作用。(6分)

2.

(2016·江苏南京、盐城一模·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司法改革是俄国近代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4年11月20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新的《司法章程》。新章程规定,所有人都在同一法院,依照同一法律,遵照同一司法程序受审;同时,仿效英法实行公开陪审制,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实行无等级审判、原告和被告双方律师进行公开辩论,实行审判的公开性,法官的独立性。废除旧的等级法院,代之以公开的独立于行政的和有陪审员的审判制度。……但农村还保存着按习惯法进行审判的乡法院,乡法院掌握在地主手里,继续对农民实行体刑。

——刘祖熙《改革和革命》

材料二 1864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实施的司法改革被誉为大改革中最为成功的改革。改革创建了以欧洲司法模式为蓝本的新司法体制,司法独立、审判公开、辩诉原则、陪审团审判、律师制度等全新的制度和理念引入俄国。司法改革为俄国法治国家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晚期帝俄经济及社会的转型。

——郭响宏《俄国1864年司法改革与帝俄晚期法治国家建设》

材料三 当西方朝社会现代化大步迈进的时候,俄国却反映迟钝,好像处于停滞的状态……只是到国际霸主地位受到沉重打击后,俄国统治者才稍微清醒过来,勉强的开始第二次学习西欧,一只脚跨入现代化的门槛,不过是变了态的、畸形的现代化。

——夏诚《世界现代化史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俄国司法改革的主要特点。结合材料二,概括指出司法改革对俄国的深远影响。(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俄国 一只脚跨入现代化的门槛,不过是变了态的、畸形的现代化。 的理解。(4分)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 我不愿农民过的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连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砍掉。

——俄《苏联史》

材料二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然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们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被称为暂时义务农。

——俄《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 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 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为什么产生这种矛盾心理?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
(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
(4)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