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3·全国高考Ⅰ卷·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费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 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 古文运动 ,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 文以载道 。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 ,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 道统 的责任。韩愈提倡的 道统 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 。他所说的 ,主要是指 君臣、父子之道 ,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7分)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24·河南林州一中高一月考·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韩非子曾说: 世之显学,儒、墨也。 然而,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很。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秦始皇更是实行了 焚书坑儒 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遇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 五经 成为法定的经典。

——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 杜预(曹魏经学家)注本 ,北朝流行 服虔(东汉经学家)注本 。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 服虔注本 来诘难 杜预注本 ,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 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 。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
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 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 ,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 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 。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8分)

2.

(2024·云南红河州高一上期末·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先秦诸子学中,对后来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学派。儒学最关心的是现实的人如何成为真正的、理想的人的问题,历史上几乎每一个儒家学者都要对人性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希望从人的本性是什么,推论出现实的人应该怎么做人,进而推论出一个理想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社会。儒家关于人的基本看法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地运行,人道自强,人人通过学习和实践努力,都可以成为理想的人。所以,儒学也可以称为 人学 ,即关于人的学问。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变动的大背景下,形成 百家争鸣 ,儒学兴起;汉代董仲舒全面论述了以儒家礼治思想作为治国根本策略的必要性,此后,儒学成为社会的主要思潮;唐代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新高峰,文化心态开放进取,儒、释、道以及各种思想资源交汇渗透,向融合的方向发展,为以后的理学奠定了基础;宋代出现了中国思想史上前所未有、博大精深的理论思维——新儒家学说,建构了融通天、地、人的精致哲学体系;明清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开始出现缓慢而重大的变化。心学的出现、启蒙与经世思潮的传播、理学的复兴、考据学的兴起等都是此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的重要现象。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儒家学派可以称为 人学 的思想主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原因。(6分)

3.

(2023·北京高考·16)【南学与北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 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 。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
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 杜预注本 ,北朝流行 服虔注本 。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 服虔注本 来诘难 杜预注本 ,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 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 。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
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 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 ,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 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 。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
(1)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4分)
(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