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3·全国高考Ⅰ卷·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费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 “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 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 “古文运动 ”,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 “文以载道 ”。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 “道 ”,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 “道统 ”的责任。韩愈提倡的 “道统 ”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 “义 ”。他所说的 “义 ”,主要是指 “君臣、父子之道 ”,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7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19·全国高考Ⅱ卷·47)【历史——进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汉景帝时入皇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 “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 ”。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 “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时人赞曰: “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 ”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6分) |
2. |
(2015·全国高考Ⅰ卷·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 “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 “新儒学 ”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 “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 ”。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 “改制 ”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 “三世 ”说为: “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 |
3. |
(2012·天津高考·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 “以教化为大务 ”; “正法度之宜 ”。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