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2·全国高考新课标卷·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第三十条 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 第七十二条 国民政府设主席一人、委员若干人,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委员名额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6月) 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大会未举行以前,为准备实施宪政起见,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二)国民政府委员由国民政府主席就中国国民党内外人士选任之。 (三)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政府之最高国务机关。 附注: (一)国民政府主席提请选任各党派人士为国府委员时,由各党派自行提名,但主席不同意时,由各该党派另提人选。 (三)国府委员名额之半,由国民党人员充任,其余半数,由其他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其分配另行商定。 ——摘自《政协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1946年1月28日)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有关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不同之处。(6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中关于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实质变化及其主要原因。(9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23·江苏徐州高二上期末·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1928年起,国民政府颁布了《县组织法》等文件,确定在全国县、区、乡(镇)推行地方自治。强调 “地方自治,为训政实施之基础 ”,希图通过对权力体系的安排实现独裁统治目的。但地方自治推行并不理想,就当时国情而言,乡村地区文化落后,文盲众多,直接的选举的确难以实施。而国民政府的制度设计又 “竞欲以严密统一之程序与方式施与各种情形不同之地域与人民……绝无实效之可言 ”。从实际运作情况看,各地方派系对此也以消极的态度对抗。即使办理的,自治机关 “纯变为下级行政机关,负传达公文及征发之任,……驯至人民因办理自治而负担日重,怨望日增 ”。 ——摘编自王继平张晶宇《论国民政府时期湖南的乡村社会治理》 材料二1937年边区政府颁布选举条例规定: “凡是居边区境内,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 “有卖国行为,经政府通缉有案的 ”, “经军法或法院判决剥夺公权尚未恢复的 ”不得参加选举和被选举。同时,共产党在乡村苏维埃建设的经验之上,以现代政党组织为核心建设乡村抗日政权,使国家行政权力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通过现代政党组织的形式渗透到了乡村基层。在乡村政权内,中国共产党不直接以党员来领导乡村政权,而是以党团的形式活动,即参与政权的所有党员组成一个党团,党团内部的成员必须以一个声音说话,联合左派进步分子,团结中间分子,以保证贯彻党的政策,实现党对乡村社会的有效管理和充分动员。这些探索在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摘编自李伟中《试论抗日根据地乡村政权建设的特征与近代中国乡村管理体制的转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民政府推行地方自治的目的及推行缓慢的原因。(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特点及意义。(7分) |
2. |
(2011·海南高考·30)(8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且瑞士为行使直接民权底国家,法国则为间接民权国家。全世界中行使直接底民权,以瑞士为第一,民权发达已臻极则,国内底政治及民族底结合与美国大致相同,真是我们一极好底先例……我们抱三民主义的革命党,又与各国的革命党不同……查美国既离英国独立,完全是为民权主义,不是民族主义。法国大革命却又是抱民权主义合民生主义的。他们两国的民权革命业已成功,但法国的民生主义却是失败,所以他们两国目前完全是要讲民生主义了。美、法底民族、民权两个主义可称成功,而社会问题没有解决,亦就在此伏着个革命底导火线。回头再看我们中国底现状,又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党人革命数十年,只可说达到半个民族主义。他人底民族、民权均达目的,我们则尚须在民族主义上做功夫,这个即是与美、法不同之点。又如俄国底劳农政府,或日苏维埃政府,乃注重民生主义,而无民族主义的意味;至民权一层,乃其附属品而已。此亦与吾人不同。 ——孙中山《三民主义大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对美、法民主政治的看法及其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借鉴。(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民族主义、民生主义的关系。(4分) |
3. |
(2007·宁夏高考·42)请考生在A,B,C,D里面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第一题计分: ——摘自《罗斯福选集》 材料二 1945年10月9日,在回答英国记者甘贝尔的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解说如何”时,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 ——摘自《中共党史参看资料》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5分)(1)根据罗斯福强调 “不虞匮乏的自由 ”和 “不虞恐惧的自由 ”的时代背景。(5分) (2)指出毛泽东关于 “自由民主的中国 ”解说的历史背景和意义。(1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