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4·北京高考·37)(36分)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王自称 “天之子 ”,其所居之地称为 “中国 ”(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材料二 (2)阅读图16至图19,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结合 “洋务运动 ”、 “辛亥革命 ”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的有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14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19·北京高考·37)(38分)历史·记忆
【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 材料一 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诏: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 “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 ”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 “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 ” (1)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10分) 【历史记忆与时代使命】 材料二 黄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两百年后其政治思想备受推崇。梁启超与谭嗣同等曾将《明夷待访录》 “节钞 ”送人。革命党人陈天华认为,《明夷待访录》 “虽不及《民约论》(又译《社会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 ”。该书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作兴中会的宣传品。 民国时期,梁启超反思说: “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其实今世共和、立宪制度之为物,即泰西亦不过起于近百年……比附之言,传播既广……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 ” (2)评析清末民初关于黄宗羲的 “记忆复兴 ”这一现象。(12分) 【历史记忆与历史书写】 材料三 法国高中历史教科书(法德通用版)有关 “法国大革命 ”的部分思考题
②为 “美国独立战争一华盛顿一联邦政府的建立 ”这一单元的学习,设计一组思考题。(8分) (要求:设计3~6个思考题;多角度、多层次涵盖该单元的主要内容;揭示该单元三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创新性和思考深度。) |
||||||||||||||||||||||||||
2. |
(2016·天津高考·14)(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6分)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6分)材料三 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3)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6分) (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4分) |
3. |
(2011·安徽高考·35)(30分)马克思说: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8分)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10分) 材料三 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纪》,《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 (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1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