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3·湖北四校联考·40)(25分)服饰和社会习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改变也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 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苗发尤增多垢, 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迎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说明其主张的理由。(8分)
材料二
材料三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摘自《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是如何 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的。(7分)
材料四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屈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摘自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 ~1949)

(3)根据材料四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4分)并请结合所学知识谈淡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6分)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20·广东汕头高考三轮冲刺试题四·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 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是极为突出的。古代文献中就有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等等。古人还有把一切技艺都归结为食的惯语,如把政治比喻为烹调: 治大国如烹小鲜。 ……一千年来,中国人的 ,从食物来源、加工烹饪技术到饮食制度都发生了若干显著变化。从最初的南稻北粟到宋元时代的南稻北麦以及外来物种的传入,进一步改变了、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结构。以品系繁多、工序复杂著称的 中国菜 烹饪艺术在南宋时期也趋于成熟。以至于后来马可波罗惊讶地发现中国人的食谱几乎构成一个庞大的动物园。聚宴的形式也由上古的 分餐制 变成了围桌共餐等。直至今日,喜谈中国文化者仍然关注有关 的观念,如以 吃了吗 为打招呼用语,以吃喝作为社交乃至政治运作的重要形式,直到从中式饮食中考证传统伦理原则及思维方式等等。

——摘编自秦晖《千年回顾:民以食为天》

材料二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 吃好 ,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等。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隐忧,比如有些人盲目地把吃野味作为一种时尚。

——摘编自陈光《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 文化发展演变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文化的变化。(11分)

2.

(2015·山东聊城一模·38)(24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的主要变化,(8分)并概括说明变化的特点。(4分)
材料二 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它的变化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其他国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中国的变化 落后于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其他国家 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史实说明这些因素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表现。(4分)
材料三 国庆六十周年之际,在一部《六十年与六十部》的专著中,胡风的《时间开始了》位列第一。有人把这部诗歌称为 开国之绝唱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请结合建国初期的史实加以说明。(8分)

3.

(2014·山东淄博一模·39)(21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呈现明显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2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1895—1899年)
2  

行业

1895

1899

发展速度(1895=100)

棉纺织业

纱厂纱锭数

14653

69564

棉纺织业

机制面粉业

产量万包

2047

6766

机制面粉业

缫丝业

出口量

3039

4175

缫丝业

沿海地区丝车数

38569

45278

内地丝车数

7943

29270

卷烟业

资本额万元

85

154

卷烟业

火柴业

资本额万元

126

241

火柴业

水泥业

产量

68

190

水泥业

机械采煤业

产量

89

145

机械采煤业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材料二 表3 为甲午战争前后中国进出口商品种类比较(单位:%)
3 

进口商品

年代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机器及大工具

建筑用品;设备、器材

合计

消费品原料

直接消费资料

合计

1893

06

78

84

130

786

916

1903

07

143

150

223

627

850

1910

15

160

176

170

654

824

出口商品

时间

原料

半制品

制成品

农产品

矿产品

手工制造

机器制造

手工制造

机器制造

1893

156

——

284

01

534

25

1903

268

04

172

119

329

68

1910

391

07

131

147

283

80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之间,中国先后出现过300多家新式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的主人或主要投资者,其身份多为官僚,地主、商人、买办,这批人大体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在共短短的一生中,还为中国留下了一点积极的东西。他们为社会的新陈代谢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最初的改革和后来的革命有所依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7分)
(2)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8分)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论证民族资产阶级 为中国留下了一点积极的东西 这一观点的合理性。(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