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试题10]〖2013最新模拟分解〗

适用年级:不限年级 试卷类型:不限类型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34 浏览数:114

一、单选题

1.

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 维新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戊戌变法的开展B.社会制度的变革C.辛亥革命的胜利D.西方思想的影响

2.

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  )

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

下列历史现象,能够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是(  )

A.宗教画中的圣母表情呆板、冷漠B.欧洲流行窄农,服装突出人体美C.甲国古代妇女以 三寸金莲 为美D.程颐提倡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4.

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B.工厂招工歧视女工C.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D.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5.

19世纪末,中国部分地区 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日洋楼,彩轿日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炳烛里谈》)这一记载主要说明了(  )

A.当时西方国家对华以商品输出为主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沉重打击C.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部分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6.

一署名 兰陵忧患生 的人在《京华百二竹枝词》中描述当时北京西餐馆的盛况道: 菜罗中外酒随心,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里醉琼林。 诗中所述情景最可能出现在(  )

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八国联军侵华后D.新中国成立后

7.

1912年3月,孙中山发布《改元剪辫文告》: 满虏窃国,易于衣冠,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 之俗……今者满庭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限二十日,一律剪除(辫子)净尽。 对此 理解正确的是(  )

A.留辯 剪辫 专制 共和 的根本分歧B.剪辫 是革命斗争最彻底的表现
C.剪辫 是革命成功的外在体现D.习俗变迁是革命成功的主要标志

8.

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 剃发令 到太平天国的 蓄发令 再到辛亥革命的 剪发易服 和随之出现的 保辫会 ,国人的头发承载了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下面对 辫发之争 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B.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D.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

9.

晚清人士恽毓鼎的日记写道: 此辫与我相守五十年,一旦截之,不无恋恋。唯上流社会人俱已濯濯,余既不能杜门自守,不免驰骤于酹酢场中,日受刺激,只可降心从众矣。 由此看见他剪辫是出于(  )

A.被迫顺应时局B.反清革命的需要C.彻底与旧风俗决裂D.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10.

自来水在近代上海引进时,出现 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 的现象,其反映出(  )

A.中外矛盾尖锐对立B.城市设施普遍完善C.生活用水受到污染D.工业文明受到抵制

11.

(2010·台州高三二调)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 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 材料说明当时(  )

A.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12.

表1 1922—1923年中国社会婚姻状况调查表

类别

人数

其中自主订婚人数及所占比例

人数

所占比例

已婚者

395

21

5%

已订未

130

20

15%

影响表1中自主订婚状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传统婚姻退出历史舞台B.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洗礼C.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兴起D.南京国民政府大力推动

13.

近代中国, 洋一 族词便成了当时汉语词词汇中的一个大家族,如: 洋伞 洋油 洋火 洋布 洋钉 洋房 等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 洋一 族词的产生以及使用常常与它们所指事物的出现、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后来这些 洋一 族词语在老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危机面前国人爱国热情不断高涨B.新中国成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
C.国民政府规定不准使用 洋一 族词语D.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14.

1928年的《长寿县志》载:村落农民祠祭 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甚者祠堂有款不妨虚糜,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乡村百姓思想开始解放B.民主革命进程影响乡村习俗C.乡村传统文化渐趋失落D.近代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特点

15.

下图是某收藏者收藏的一张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十月的结婚证书,这张结婚证书反映出当时(  )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试题10】〖2013最新模拟分解〗

A.社会婚姻呈现守旧特点B.社会风俗呈现中西合璧趋向C.国际政治形势影响民俗D.国共对峙对民俗有巨大影响

16.

1907年《女子世界》第6期刊载了《女子蚕业学校校歌》: 五千余年兮进化人群,育蚕始祖溯源西陵。女子蚕业学校成,振兴实业之先声。利权外溢兮国民困,优胜劣败在竞争。 歌词直接反映了女子蚕业学校(  )
①重视女子教育 ②倡导发展实业 ③追求文明进步 ④提倡男女平等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

1912年5月,袁世凯下达通令说, 近来乃习尚奢华,贪多斗靡,……尚朴素者,多为人嗤 ;接着 劝告国民,继自今衣食、日用、冠婚、丧祭诸费,必不可少者,极力从俭;其可少者,一概省之,务期多惜一分物力,即多延一分生命。 下列对该信息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普通民众的生活已经大为改善  ②传统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
③西方生活方式对国人有一定的影响  ④政府对民众消费进行积极引导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8.

近代以来,婚姻自主日益成为城市社会主流,但有学者认为 中国旧式婚姻具有稳定婚姻关系、追求生活幸福及家庭和睦等积极内容。 同一时期拉丁美洲殖民地的妇女从事农业和制造业,尤其在纺织工场更多,但当时也有人认为家务和厨房是妇女适合的领域。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拉美妇女的地位低于中国B.中国与拉丁美洲都很落后C.社会变迁过程遇到了阻力D.不同文明的融合与冲突

19.

美国农业部土壤所所长、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土壤专家富兰克林·金考察中国写道: 5个月期间,在这些人当中我们看到了两个小男孩吵架。这两个小孩在上海的南京路产生矛盾,两个人激烈地扭打着,互相抓住对方的辫子,直到其中一个男孩的母亲将他们分开。 他考察中国的时间最有可能是(  )

A.清朝末年B.民国初期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开始时期D.20世纪30年代

20.

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好莱坞的电影受到批判,后来遭到禁演,苏联和中国的电影取而代之;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 资产阶级的 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饰,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建国初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B.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C.冷战与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D.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21.

泰安纺织女工刘翠菊从1969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45年。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 豆腐帐 ,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

A.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B.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C.记录者是普通百姓,史料详实D.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可信度高

22.

“XX Style”“hold住 神马都是浮云 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折射出大众的社会心理,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

A.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D.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23.

2001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斯格列茨认为 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 下列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起到推动作用的举措是(  )
大跃进 运动  ② 人民公社化 运动  ③发展乡镇企业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③④

二、材料阅读

24.

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力推动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房地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上海迅速崛起。……1860年至1862年,太平军三次逼近上海,又对租界房地产起了推动作用。有洋枪队保护的上海租界成了避难所,士绅和平民大量涌入。……到1914年,外国房地产商已有三十家,携巨资来沪定居的地主、官僚、富商也盼纷加入。

——李扬《上海房地产的百年动荡》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上海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的原因。(8分)

25.

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9分)
材料二 (开埠通商后),近代上海的商人们讲求体面排场,追求奢侈豪华,为是得到某种优胜者的快感,为的是向人们证实自己的社会价值。

——朱时英《近代中国商业发展与消费习俗变迁》

(2)材料二对研究近代中国消费观的变迁是否有历史价值?为什么?(9分)

26.

梁思成说: 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建筑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寄托着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追忆和感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三 进入近代以后,四合院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西式建筑形式成为重要的点缀。后圆恩寺胡同7—9号院位于交道口南大街西侧,曾是清末庆亲王奕劻次子所建之中西合璧四合院,坐北朝南。院内西部为中式传统四合院;中部为西式二层楼,楼前有圆形喷泉水池,周围点缀圆明园石刻,池东南有一花岗岩棱柱西式圆亭;东部有假山有游廊。

——《北京历史文物志》

(2)依据材料三,指出 四合院 建筑风格的新特征,据此折射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8分)

27.

妇女地位变化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二 1907年《东方杂志》发表署名勇立的《兴女学议》一文,指出, 使女子有国家思想、公共观念,以为异日陶铸幼童之地者,固当今第一要务也 ,因为 内则所载,女诫所言,固不可以稍背,而国家思想,公共观念,亦不可无。非欲其干预外事也。家庭教育,感化最大,若其母无国家之思想,公共之观念,则其子出而任事,必无裨益于国家而有碍于公众

——转引自《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1842—1911)》

材料三 在新中国,结束了缠足的习俗,妇女可以自由选择婚姻伴侣,可以当教师、护士、卡车司机以及可以从事各种劳动的工人,可以做农民,也可以造机关枪和碉堡。在极度危机的情况下,妇女可以作为战士在前线战斗。许多妇女因为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而获得表彰。一些妇女成为党的干部。

——(美)迈克·亚当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20世纪初,妇女教育出现哪些新动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新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及历史影响。(4分)

28.

民谣是民间流行的、富于民族色彩的歌曲,其内容丰富,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三 《男与女》是一首流行于渭南的古老民谣:轧(人家)好女人锅边转,轧瞎的男人走三县。嫁于鸡,跟下飞。嫁于狗,跟下走。男人多高我多高。
《女制男》是五四运动后流行于渭南的一首民谣:大石桥,小石桥,母鸡踩着公鸡毛,母鸡打得公鸡跑。
材料四 我国从建国之初,就已经从法律上规定了男女平等,宪法明确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享受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条明确规定: 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3)对比《男与女》、《女制男》,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变化发生的原因。(8分)
(4)综合四段材料,对于提高妇女地位,保护妇女权益,你有何建议?(4分)

29.

中国服饰文化历史悠久,从服饰演变中可知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二 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宋恕等人认为: 盖欲化除文武满汉之域,必自更官制始;欲通君、臣、官、民之气,必自设议院始;欲兴兵、农、礼、乐之学,必自改试令始。三始之前,尚有一始,则曰: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其原由为: 盖耳目不新,则精神不振,主持不彰,则趋慕不一 。康有为有鉴于 今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 ,故 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摘自刘力《衣冠之制的解体:中国传统服饰的近代化》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 改易服饰 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8分)
材料三 1912年1月12日,《大公报》上登文《易服以保存国货为要义》,它说: 易服不易料。……我国人民半恃丝绸以为生活存也,安可弃其料而不用哉?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 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此为一定办法,可无疑虑。但人民屈服于专制淫威之下,疾首痛心,故乘此时机,欲尽去其旧染之污习。去辫之后,亟于易服,又急切不能得一适当之服式以需应之,于是争购呢绒,竟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极其流弊,诚有如来书所云者。

——摘自《论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改革》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的 易服 改革带来了什么影响?(4分)
材料四 20世纪50年代,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开始流行列宁装等,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 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女孩子喜欢穿俄国风情的 布拉吉 。1978年以来,人们服装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大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和连衣裙开始流行于市民的生活中。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唐装旗袍开始走向世界,中国服装在全球受到注目和尊重。
(4)20世纪50年代 列宁装 的流行反映出新中国的政治外交、社会经济哪些特点?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中国服饰变化的原因?(7分)

30.

民以食为天 ,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它的变化可以折射出社会的变迁。(8分)
材料二 竹枝词三首
(2)归纳材料二所反映近代中国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说明这种现象产生的影响。(8分)

31.

服饰和社会习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改变也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 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苗发尤增多垢, 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迎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说明其主张的理由。(8分)
材料二
材料三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摘自《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是如何 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的。(7分)
材料四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屈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摘自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 ~1949)

(3)根据材料四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4分)并请结合所学知识谈淡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6分)

32.

近几百年来,中国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城市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城市发生的变化有哪些?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6分)

33.

文化生活、家庭伦理、风俗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反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三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知识分子高呼婚姻自由,在结婚自由成为社会风气的同时,离婚自由也成为人们的诉求。

——摘自贾秀堂《民国时期离婚现象再探讨》

材料四 辛亥革命之后至建国之前,据一些地区的不完全估计,我国粗离婚率大约在0.6%左右,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
(3)材料三、四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后离婚率整体不高的因素有哪些?(5分)改革开放后,离婚率增高,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4分)

34.

物价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国际局势等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12分)
材料三 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20几年这价格几乎没变。
1992—1994年物价上涨幅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特别是食品类和服务项目的价格上涨最为明显。据当时的报纸记载, 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白杨《改革开放30年我国物价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稳定的原因。(4分)1992—1994年我国物价为什么会大幅上涨?(6分)
(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府干预物价的认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