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3·安徽皖南八校高三一联)(14分)在20世纪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东西方文明激烈的交融与碰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上海首次出现两辆从德国来的汽车时,很多人前往观看,人群中传来这样的议论: “想不到我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格! ”(清朝保守大臣) “完了!这东西要多起来,我就没生意罗,到时候一家人的生计可就没有着落了! ”(黄包车夫) “真是了不起的奇迹啊!要是中国人自己能制造出来就好了。 ”(开明人士) 材料二 “认清了我们的祖宗和我们自己的罪孽深重,然后肯用全力去消灾灭罪;认清了自己百事不如人,然后肯死心塌地的去学人家的长处。……八股、小脚……等等 ‘有文化 ’的崩溃,全不是程颢、顾亭林、戴东原……等等圣贤的功绩,乃是与欧美文化接触之后,那科学工业造成的新文化叫我们相形之下太难堪了,这些东方文明的罪孽方才逐渐崩溃的……应该虚心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让那个世界文化充分和我们的老文化自由接触,自由切磋琢磨,借它的朝气锐气来打掉一点我们的老文化的惰性和暮气。 ” ——胡适《再论信心与反省》 (1)据材料一分析,汽车的传入对当时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制约近代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8分)、(2)据材料二概括胡适先生的主要观点,并作出简要评价。(6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14·广东佛山二模·39)(26分)有学者在研究中产阶级时提出了以下论点。
论点一 在中国古代的农民和皇权官宦之间,长期存在一个起缓冲作用的乡村士绅阶层(准中产阶级) 论点二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中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成员主要有:近代工业中的管理者和文职雇员……政府官员……文学教授、律师、作家和艺术家等自由职业者。 论点三 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 “新中产阶级 ”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 “老式中产阶级 ”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 请回答: (1)指出中国古代 “乡村土绅阶层 ”长期存在的经济、政治背景。(4分) (2)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相关史实,分析中产阶级对近代化的积极影响。(8分) (3)有学者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己不存在中产阶级。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5分) (4)根据论点三,指出西方新、旧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有何不同?并分析二战后新中产阶级 “居主导地位 ”的原因。(9分) |
2. |
(2014·湖南怀化二模·40)(25分)雾霾是当今中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 “霾灾 ”,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 “霾灾 ”,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 “祭天驱霾 ”。而民间遇有 “霾灾 ”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 ”,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 霾灾 ”,京畿之农人 “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 ——《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 材料二 近代中国知识界较早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 “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 ‘都市净化运动 ’了。 ”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措施。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 “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 ”。广州市政府制定颁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 “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 ”。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代应对 “霾灾 ”举措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近代对雾霾产生原因的认识变化及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源。(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古代和近代治理雾霾的启示。(5分) |
3. |
(2014·重庆万州一模·14)(24分)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代会要》卷二十六 “城廓 ”称: “东京车马辐辏,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加以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亿兆无穷。 ”……潘楼街一带 “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伟,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其中又按地区分别进行各类货物交易。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3卷) 材料二“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虽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 ”。 “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 “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 ”。 “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 ”; “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 ”。 “听说明朝大跑马,倾城士女兴飞腾 ”; “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 ”。 “英商游憩有家园,不许华人闯入门 ”; “华人游息辟公园,铁作围栏与栅门 ”。 ——摘编自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 (注: “爱皮西地 ”即ABCD)材料三 伦敦,1600年人口20万,1750年,人口67.5万(占全国人口的11%)。人口的增长,相应的公共基础设施也得到发展,伦敦定期货运服务在16世纪20年代获得较大发展,伦敦还是全国的水陆交通枢纽,伦敦全国干线公路枢纽地位形成于1730—1750年间,伦敦还是全国的信贷网中心。当18世纪90年代拿破仑侵占阿姆斯特丹后(阿姆斯特丹在17世纪成为了欧洲航运和世界融资的中心,荷兰与英国和法国之间的战争,打击了处于巅峰的阿姆斯特丹),伦敦开始取代它的位置,发展为世界货币市场中心。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开封集市贸易的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 “市 ”的变迁情况。(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上海社会生活近代化的主要表现。(4分)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伦敦经济地位发生的变化及导致变化的因素。(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