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试题8]〖2013名题分解〗

适用年级:不限年级 试卷类型:不限类型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43 浏览数:139

一、单选题

1.

(2013·江西宜春市五校高三12月联考)1912年5月,袁世凯下达通令说, 近来乃习尚奢华,贪多斗靡,……尚朴素者,多为人嗤 ;接着 劝告国民,继自今衣食、日用、冠婚、丧祭诸费,必不可少者,极力从俭;其可少者,一概省之,务期多惜一分物力,即多延一分生命。 下列对该信息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普通民众的生活已经大为改善  ②传统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
③西方生活方式对国人有一定的影响  ④政府对民众消费进行积极引导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

《上海社会现象》记载: 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燕掠莺梢,钗飞鬓颤,颇堪入画。 从这段材料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

A.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B.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C.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D.西方文明冲击国人传统观念

3.

(2013·河南洛阳高三统考)某报以 新陈代谢 为题刊文: 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发生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

A.维新派倡导变革社会习俗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C.新文化运动兴起D.五四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4.

据史料记载,1909年,留日女学生张维英在南昌创设 自由婚姻演说会 ,宣传婚姻自主。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 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 ,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至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上述材料反映出(  )

A.民国初年婚礼仪式日趋简化B.男女婚姻自由的行为得到保护C.人们婚俗观念已受西方影响D.自古以来人们就追求男女平等

5.

(2013·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四)20世纪初年,中国官办报纸一时称盛,而民办报纸更在数量和影响上远远超过官办报纸,计总数约在150种以上。杂志的兴办亦超过此前势头,日本东京和上海是两个刊行中文杂志最多的地方,据统计,上海有杂志46种.东京有杂志34种。这反映了 (  )

A.中国新闻媒体获得自由传播信息的权利B.近代中国民众社会生活发生根本性巨变C.留学教育推动了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D.薪闻出版和舆论监督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

6.

1931年北平的《晨报》刊出这样一段文字 文秀入宫后,与溥仪情意不投,迄今八九年,……而一般阉臣婢仆见其失宠,竟从而虐待,种种苦恼,无从摆脱。于是,文秀一纸诉状将溥仪告到了天津地方法院,双方僵持不下,最后私下调解离婚 。材料从侧面反映民国时期(  )
①婚姻观念发生变化 ②民主法治意识在人们心目中显著增强
③妇女获得彻底解放 ④出现用法律手段调节婚姻关系的新气象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7.

(2013·湖北荆州高三一模)1873年1月22日上海县令发出晓谕,通知各制鞋店不得在鞋上用文字标写店号,同年12月3日两江总督李宗羲通知各纸坊铺 不准于草纸等项纸边加盖记号戳记,更不许将废书旧账改造还魂纸。 材料反映了(  )

A.官员劝诫百姓敬惜字纸的良苦用心B.工商业者具有了商标品牌意识C.商品意识对传统伦理意识的挑战D.工业化推动了社会风尚的变革

8.

(2013·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三)据徐柯《可言》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 视无发者如同仇敌 。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 保辫会 复古会 ,认为 剪辫即系投洋 ,以致20世纪20年代 辫发犹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 (  )

A.辛亥革命对移风易俗无作用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旧有统治秩序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支持D.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过程曲折

9.

(2013·广东省百校高三联考)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在1854年第12号的开篇说: 西方之国,狃卖招贴,商客及货丝等皆借此而白其货物于众,是以尽沾其利,苟中华能效此法,其获益必矣。 其意在说明报纸具有(  )

A.信息速递功能B.娱乐教化价值C.政府喉舌功能D.商业广告价值

10.

(2013·河北省名校名师高三二调)1908年5月26日的《大公报》在头版刊登了有关教堂 礼拜 ,豫盛瓷器公司大减价和吉林省公民日报社招聘北京天津访员的广告。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族工业进入 短暂的春天 B.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的威胁C.社会、商业资讯的传播速度加快D.该报成为宣传新思想的革命阵地

11.

(2013·河北省名校名师高三二调)据记载:清朝末年的贵州新军服装开始有了突破,新军的着装学外国,戴大圆帽、穿军装、扎绑腿、戴肩章、穿皮鞋,一改旧时八旗、绿营的装束。这反映的实质是(  )

A.经济近代化推动了近代服饰的变革B.社会巨变促进军队形式上的近代化C.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在内地传播D.清政府改革军事,国防力量有所增强

12.

(2013·北京大教育考试全国卷高三文综)20世纪初,北京刚刚引进自来水与电力照明的时候,社会上流行着一些传言: 北京新的供水系统是外国人布下的圈套,供应的水是腐败的;电力是外国人的鬼魂,西方人的阴谋。 一些电力事故则被当作这一诡计和幽灵的最好注解而被大肆宣扬。这一现象深刻反映了(  )

A.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对立B.百姓排斥先进工业文明C.传统生活观念的顽同性D.开明与守旧的思想并存

13.

(2013·北京大教育考试山东卷高三历史) 事实上,中国妇女自我意识觉醒之初,首先不在 权力意识 ,而是 义务意识 ,戊戌时期的维新派妇女首次提出 天下兴亡,匹妇亦有责焉 其主要原因是(  )

A.维新思想的传播B.中国妇女的觉悟C.女权运动的影响D.民族危机的严重

14.

(2013·浙江杭州地区高三七校联考)民国时期,皖南徽州地区 书报之传递不易也,而新闻绝少……货物之输运不便也,出者停滞,入者价贵 。江南铁路通车后, 一般民众往日之穿土布者,今日多改为洋布;往日之用自制器具者,今日多改为舶来品……徽州,已变成了都市,徽州人一向守旧的思想,也因而起了划时代的变化。 上述材料说明铁路使徽州(  )
①商品价格日渐下降  ②市场上洋货流行  ③思想观念逐步解放  ④生活习惯日趋文明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5.

(2013·浙江杭州地区高三七校联考) 1872年创办的《申报》载:当今时事,文则质而不俚,事情简而能详,上而学士大夫下及农工商贾皆能通晓者,则莫如新闻纸之善矣……无求其真实无妄,不为浮夸之辞,不述荒唐之语。以下关于《申报》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近代报刊B.是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C.无偏无党 是其办报的宗旨之一D.是中国近代影响力较大的中文报刊

16.

(2013·安徽黄山高三七校联考)创刊于1861年11月《上海新报》发刊词写道: 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世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 其中蕴含的信息是(  )
①《上海新报》创办与洋务运动同一时期
②《上海新报》创办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商业信息
③《上海新报》发行主要配合维新变法
④《上海新报》当时在屯溪发行量超过上海

A.①④B.①②③④C.③④D.①②

17.

(2013·山东临沂高三期中)《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了某一时期江苏宜兴地区民间婚礼: 新郎高冠峨峨履声,在前面视之,周俨然一新人物也,讵知背后豚尾(注:即长辫)犹在,红绿辫线,坠落及地。又有所谓陪宾者,新郎之护卫也,多亲友任之,通常四人。此四人中,有西服者,有便服者,有仍服满清礼服者,形形色色,无奇不有。 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A.清朝末年B.20世纪40年代C.民国初年D.20世纪50年代

18.

(2013·山东泰安高三期中)维新派人士发起女权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B.外国教会的宣传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D.清政府政策的影响

19.

(2012·苏北四高三摸底考)《民国乌青镇志》卷 19《风俗》载: 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 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 这说明当时乌青镇(  )

A.自由恋爱成为时尚B.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C.市民生活新旧交织D.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请示父母

20.

(2013·江苏南通通州区高三期中)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着 大众可座、稳快价廉 字样,以资号召,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这段材料说明(  )

A.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B.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C.广告推动出行方式变化D.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

21.

(2010·南京市第一学期期末考)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 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22.

(2013·江西宜春市五校高三12月联考)1912年5月,袁世凯下达通令说, 近来乃习尚奢华,贪多斗靡,……尚朴素者,多为人嗤 ;接着 劝告国民,继自今衣食、日用、冠婚、丧祭诸费,必不可少者,极力从俭;其可少者,一概省之,务期多惜一分物力,即多延一分生命。 下列对该信息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普通民众的生活已经大为改善  ②传统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
③西方生活方式对国人有一定的影响  ④政府对民众消费进行积极引导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3.

(2013·河南南阳部分示范高中高三期中)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 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

类别

成都(%)

北京(%)

衣食住宿

68

23

书籍教育

23

32

娱乐享受

9

45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24.

(2013·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示范校)三峡博物馆保存有国家一级文物《大汉四川军政府示》。内容为: 照得编结毛辫,向非汉制所遗。自从满清入主,强迫人民为之。现已实行改革,积习自当力除。惟直光复伊始,剪否听民便宜。衣服暂可仍旧,并非必仿泰西。凡我大汉民族,切勿误会惊疑。 从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有(  )
①满汉矛盾体现为是否剪辫子
②体现了四川革命者理性、宽容的态度
③民国时期的 发型 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④20世纪初的剪辫子风潮首先从四川地区开始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

25.

1902年6月《大公报》曾经登载了这样一则征婚启示: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 对以上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

A.近代报刊的创办反映了社会风俗的变化B.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新妇女观逐渐被人们接受
C.时人都认识到应废除缠足、婚姻自由、提倡男女平等D.该报刊的发行具有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作用

26.

(2013·山东德州高三11月校际联考)下列有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深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B.政府曾经起到推动作用C.体现社会从专制到民主D.完全西化成为必然趋势

27.

(2013·潍坊北四县高三期中)19世纪末,上海 凡物之贵重者时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  ②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
③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  ④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A.②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④

28.

(2013·广东省广州执信中学高三期中)位于无锡市中心的锡金公园建于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是具有现代意义和特征的公园。如果你在锡金公园建成时游园,你不可能看到(  )

A.一对年轻人拿着面包吃得津津有味B.看国人所造汽车,长中国人志气C.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声D.有人西装革履,有人长袍马褂

29.

(2013·江苏无锡高三期中)康有为 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尤遭戏侮,斥为臀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的这一号召(  )

A.推动了近代 断发 的序幕B.已经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C.推动政府全面颁布剪辫易服法令D.推动中国男子更换近代发型

30.

(2013·潍坊北四县高三期中)19世纪末,上海 凡物之贵重者时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  ②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
③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  ④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A.②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④

31.

(2013·福建安溪一中、德化一中高三9月联考)中国近代 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 。这种变化折射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封建经济渐趋衰落B.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C.人性日益解放,社会日趋开放D.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32.

(2013·山西省高三第三次诊断)据《镇海县志。风俗志》记载:镇海, 自欧风东渐,婚礼亦改以简易,谓之文明结婚,多于商埠行之,乡村尚少 。材料所反映现象的本质是(  )

A.传统习俗根深蒂固B.社会风俗的西方化C.文明的交融与转型D.对 文明结婚 的抵制

33.

(2013·梅州五华县高三第一次质检)1894年7月2日,一商行在《天津早报》中登有一则广告: 本行新到洋醋、东洋竹篮仔、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 此广告反映出(  )

A.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C.报纸功能出现刊登广告的新变化D.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34.

(2013·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高铁网2012年08月05日讯:预计今年年底前,京深北段与先期开通运营的武广、广深高铁相连,形成我国最长的南北高铁纵贯线,到时,旅客从北京到深圳只需9小时左右,比目前缩短15小时。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思想观念的转变B.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35.

(2011年1月苏北四市期末12题)《申报》曾刊登如下公告: 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20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该公告颁布的时代背景是(  )

A.维新派倡导变革社会习俗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C.新文化运动兴起D.五四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36.

(2013·广东华南师大高三摸底)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 重建 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

A.《新青年》在北大创刊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申报》上刊登宣统帝退位的消息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37.

(2013·江苏省南京市高三学情调研)下图是晚清《点石斋画报》描绘的美国妇女驾驶轮船的情景。图中文云: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泰西各国不然,自幼入塾,男女一体,故西女通书算者为多。……美妇有名玛丽,现赴某轮船经理一切,而其夫亦在该船为大管,夫妇共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易·系辞上》传曰: 一阴一阳之谓道 。于此事可谓铁板注解。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A.该画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B.国人消除了男尊女卑旧观念C.女性优于男子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之道D.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

二、材料阅读

38.

(2013·广州海珠区高三摸底)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里说: 任何一件历史事实的产生都是人类内心世界驱动的结果,考察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还要研究人们心理世界,包括动机、情感等。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钟表玩具,家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荒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曾颉刚以家讳乘坐南京小轮船至长沙,官绅起而大哗,数年不息,时甘心承人之害以使吾之脂膏,而夹全力塞其利源。蒙不知其何心也。

——《郭嵩焘诗文集》

材料二 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逐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

——《适可斋记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

材料三 女子裹脚从此解放了,已经裹的放掉,已经裹小的也放大,社会上很自然地一致认为,民国纪元以后生下的女儿,一概不裹脚。

——黄炎培《我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一些官绅对机器生产的心理态度?材料作者对这一态度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后期支持作者观点的社会阶层有哪些?(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妇女对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心理态度?从当时社会状况看推动这一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时社会政治思想领域的变革特征?(8分)
(3)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习俗的心理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趋向。(6分)
(4)在新史学理念影响下,社会心理进入史学家视野,这对史学研究和历史学习产生了怎样影响?(4分)

39.

(2011年1月东莞市高三期末调研39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分)
糖是一种特殊产品,有很强的社会、政治、地缘和情感属性。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就曾说过,在所有味觉中,人类对甜味最敏感喜欢,需求最大,其对历史的影响也就格外微妙。
材料一 直至四、五百年前,食糖代表着 享乐 糜烂 ,在欧洲仍牵起不少道德争议,就如人们今天争论应否吸烟一样!
材料二 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饮食的习惯、消费的模式、工作的意义,更改变了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关系,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基础。

——李军、王秀清主编《历史视角中的三农

材料三 随着糖在各种食品中的应用和人们对糖的过量食用……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等越来越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和正常生活……人们迫切的需要一种既能满足自己对甜味的爱好,又不会危害健康的新型甜味剂。在这种情况下,功能糖应运而生。

——摘自凤凰网杨海军文章

(1)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分析四、五百年前的欧洲 食糖代表着 享乐 糜烂 ”的原因?(4分)
(2)从 食糖代表着 享乐 糜烂 ”到英国工人 红茶加糖 习俗的转变过程折射着欧洲社会的进步,试列举此过程中欧洲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8分)
(3)作者认为英国工人喝加糖红茶的习俗 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 ,试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6分)
(4)材料三中 功能糖应运而生 的社会原因有哪些?(4分)试评价这种现象?(4分)

40.

(2013·安徽皖南八校高三一联)在20世纪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东西方文明激烈的交融与碰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20世纪初,上海首次出现两辆从德国来的汽车时,很多人前往观看,人群中传来这样的议论:
想不到我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格! (清朝保守大臣)
完了!这东西要多起来,我就没生意罗,到时候一家人的生计可就没有着落了! (黄包车夫)
真是了不起的奇迹啊!要是中国人自己能制造出来就好了。 (开明人士)
材料二 认清了我们的祖宗和我们自己的罪孽深重,然后肯用全力去消灾灭罪;认清了自己百事不如人,然后肯死心塌地的去学人家的长处。……八股、小脚……等等 有文化 的崩溃,全不是程颢、顾亭林、戴东原……等等圣贤的功绩,乃是与欧美文化接触之后,那科学工业造成的新文化叫我们相形之下太难堪了,这些东方文明的罪孽方才逐渐崩溃的……应该虚心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让那个世界文化充分和我们的老文化自由接触,自由切磋琢磨,借它的朝气锐气来打掉一点我们的老文化的惰性和暮气。

——胡适《再论信心与反省》

(1)据材料一分析,汽车的传入对当时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制约近代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8分)、
(2)据材料二概括胡适先生的主要观点,并作出简要评价。(6分)

41.

(2013·江西赣州十一县高三期中)服饰是一种历史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治以重罪。

——《明史·舆服志》

材料二 中国明代服饰文化属于一元文化的范畴,具有整一性与大同观念,使得着装者注重群体意识,不强调个性。因而具有内在、内向、内涵、内倾的共同特点。 谦谦君子 成为着装的风范。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服装为崇尚人体美服务,服装的作用在于充分显示人体的美感,显示男女性的特征。服装理念以追求人体美为核心,显示了外倾、外显、外向的特征。……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服装突出个性、显示个性。 ——宗静等《中西合璧之美》
材料三 早在1852年匈牙利政治家弗朗西斯·帕尔斯在美国游历时,曾这样感叹,人们的服装毫无个性,表现不出不同的社会等级,而在东欧,外国人立刻可以从不同的衣着看出一个古老的各种不同的职业和习惯。美国的 衣着民主 是其服饰上的一大特点,20世纪的美国人可能是穿着最讲究,穿着最相似的工业民族,缝纫机的大量使用以及生产的批量化,是造成这一特色的物质原因。

——《世界全史百卷本·世界近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材料四 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装,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山装、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毛式短上衣…………中山装的设计、制作和推广也是辛亥革命的一件大事情。关于中山装设计的特殊含义,前襟四个口袋——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前襟五个扣子——五权分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1分)据材料二分析中国明代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所体现的不同文化内涵。(4分)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 衣着民主 的原因。(2分)
(3)材料四中山装的设计理念体现出孙中山哪些治国理念?(1分)其设计理念又折射出什么历史现象。(1分) 列宁装 的流行反映出新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的特点是什么?(3分)
(4)综上所述,影响人类服饰变化的因素有哪些?(2分)

42.

(2011年5月潍坊市二模27题)时代不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奢则不孙(恭逊),俭则固(寒酸)。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

材料二 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嘉靖《太康县志》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反映的不同消费观念。(4分)并指出材料二消费观念反映的社会现象。(3分)
材料三 鸦片战争之后,崇尚洋货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品都要带个洋字。民国初年,出现了倡导使用国货运动,消费品都要带个华字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出现崇尚洋货倡导国货的原因。(8分)
材料四 山东城镇居民九五时期消费结构表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消费支出构成(%)

100

100

100

100

100

食品支出

43 6

40 9

39 6

37 1

34 7

衣着支出

17 4

16 7

14 0

13 6

13 2

设备用品及服务

9 4

9 5

104

12 2

11 2

医疗保健支出

3 9

4 5

4 5

4 9

6 4

交通通信支出

4 9

5 5

6 2

6 0

7 0

娱乐文教用品及服务

10 0

11 2

12 8

13 3

14 2

居住支出

6 7

7 1

7 9

8 2

7 9

杂项商品及服务

4 6

4 6

4 6

4 7

5 3

(3)据材料四概括这一时期山东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5分)
(4)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消费观念的因素有哪些?(3分)

43.

(2013·湖北咸宁四校高三12月联考)服饰和社会习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改变也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并,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 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苗发尤增多垢, 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迎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说明其主张的理由。(8分)
材料二
材料三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摘自《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是如何 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的。(7分)
材料四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屈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摘自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固近代史》(1840 ~1949)

(3)根据材料四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4分)并请结合所学知识谈淡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