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0·广东梅州高三一模)(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 “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 ”。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 ”。 “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材料二 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德国从2007年9月开始对中国实行 “价值观外交 ”。 “价值观外交 ”是默克尔所在德国执政党的对外政策纲领,其核心是意识形态,其主旨是将外交政策作为推进西方价值观的工具和手段,其根本目的是确保西方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制度在世界上的支配地位和西方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为此,默克尔对华采取较强硬态度,指责中国的人权、西藏问题。问题: (1)据材料一中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 ”, 请说明以 “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 ”和以 “古代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成就分别是什么?(4分)并简要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6分)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外交活动时是如何 “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 ”的。(6分) (3)材料一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 ”,请概括说明毛泽东和邓小平是如何吸收外来先进文明,实现理论创新的。(4分) (4)请据材料一的观点评价材料二默克尔的 “价值观外交 ”。(4分)你认为国与国之间开展外交应遵循怎样的原则来制订本国的外交政策?(2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15·北京西城一模·37)(36分)观念·观念社会化·社会行动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公元前4世纪中叶的秦国在政治上出现了 “革命 ”性变化。该变化的影响在东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足可以与古希腊城邦政治的出现相比拟。中国与古希腊一样,贵族社会危机终于导致贵族制度的 “民主化 ”。农民上升为 “武士 ”,摆脱贵族大家族控制,取得了爵位,亦即将贵族的旧等级移置于中央集权国家的新环境之中。 (1)依据材料,指出 “革命 ”的含义;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与古希腊变化的相似之处。(10分) 材料二 民主一词古已有之。在先秦文献中的含义是 “民之主 ”,即最高统治者。Democracy一词传入中国后,被译为 “民主 ”。民主在近代具有多种含义。据统计,1864年至1914年间,民主的各种含义和使用数量如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三 近代西方历史中,政治的合理性往往与人民一词相联系。主持审判查理一世的大法官以英王违反与人民的契约为名,判处国王死刑。北美大陆会议代表们认为 “滥用职权和强取豪夺的行为表明政府企图把人民置于专制暴政之下 ”,遂决定与英国决裂。法国大革命期间, “组成国民议会之法国人民的代表认为,无视、遗忘或蔑视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 ”,因此需要制定《人权宣言》。 (3)结合所学,分别指出 “人民 ”一词在上述各国代表的主要群体;并概述 “政治的合理性往往与人民一词相联系 ”的原因。(10分) |
|||||||||||||||||||||||||
2. |
(2015·四川南充一模·14)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目标和理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栽,最长久 ”。 ——《三字经》 “……兴正礼乐,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康王即位,遍告诸侯,宣告以文武之业以申之,作康诰。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 ”。——《史记》 材料二 梁启超建议,仿行西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以此为楷模,建立资本主义 “六法 ”体系,以取代中国封建主义的诸法合体的中华法系。……实行法治必须立 “善法 ”、 “良法 ”。如果法的主旨是为了谋 “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 ”, “循所谓最多数最大幸福之正鹄 ”,就是 “善法 ”、 “良法 ”。……强调法的严肃性,坚决认真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取信于民。…… “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 ”他说:中国 “因事势,从民欲 ”,迫切需要设立一个独立、专门的立法机构, “立制改变,以利国民。 ”…… “司法之权若与立法权或与行法权同归于一人或同归于一部,则亦有害于国人之自由权。盖司法权与立法权合,则国人之性命及自由权必至危殆。 ” ——邱远猷《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提出的法治主张及历史背景,(10分)指出为此进行的主要实践活动。(2分)材料三 恩格斯曾明确指出: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为改变近代中华民族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黑暗统治,民族备受欺凌,军阀混战不已,国家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中共作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最终重建新的稳定的社会秩序。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在民主革命期间是如何实践恩格斯的观点的?(2分) |
3. |
(2014·浙江
“六市六校
”联盟高三模拟考试·38)(26分)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随之共振,并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 “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 材料二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 “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 ”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 “旧辙已破,新轨未立 ”,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概述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 “私学文化 ”得以产生和发展?(6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的 “私学文化 ”中哪些思想主张是服务于 “专制主义 ”,哪些思想主张体现以民为本?(4分)(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 “个人理智上的自由 ”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二者在促进社会转型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请指出导致这种不同的经济根源。(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转型中向 “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 ”的表现,在该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 “社会协调发展 ”方面做了哪些理论创新?(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