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江西省红色六校2012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20分) 古今中外,政府和社会精英对于社会和谐都有过许多思考与实践。
材料一 (洪武元年)诏曰: “耕者验其丁力,计亩给之。使贫者有所资,富者不得兼并。若兼并之徒多占田,以为己业,而转令贫民佃种者,罪之。 ” ——《明会典》卷十七,户部四,田土。 材料二 孙中山始终把 “天下为公 ”、 “世界大同 ”作为最高理想,毕生致力于此。他的 “大同 ”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 “民生主义 ”主张里。在他看来, “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 ”——刘雅丽《略论孙中山的大同思想、道德观与和谐社会》 材料三 狄更斯著名的小说《双城记》,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巴黎和伦敦这两座城市为背景,借古喻今,希望为社会矛盾深刻的19世纪英国寻求出路。狄更斯说,不满情绪广泛地存在于英国的社会中,可能由于任何一个很小的原因,一下子变成前所未有的一场可怕的大火。……(2011年8月6日)警察的行动致人死亡,点燃了伦敦的夜空。怒火此起彼伏,蔓延英国多个城市。——《现代快报》2011年8月14日《伦敦与巴黎骚乱对比》 材料四 当今世界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每一个层面,都日益清晰地表现出整体性、体系性的运动。……与此同时,针对这种新的整体性运动,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反抗。这种反抗既有理性主义的……也有浪漫主义的,如西雅图、热那亚和纽约街头的反全球化抗议活动。本·拉登和 “基地组织 ”的恐怖主义活动,虽为异数和极端,但本质上也属于这种反体系运动的一部分。——宿景祥《贫富扩大与全球反抗》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抑制土地兼并的主要措施(不得摘抄原文)。(6分)(2)在20世纪20年代的孙中山 “新三民主义 ”中,就民生方面提出了哪些有利于发展和谐社会的思想?(2分)你是否赞同材料二中孙中山先生认为的 “民生主义 ”就是 “共产主义 ”的主张?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3)结合材料三,以狄更斯为代表的文学流派主要关注的问题是什么?(2分)试列举该流派2 个以上的其他代表作品(2分)。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主要存在哪些不和谐的问题?(5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18·湖南怀化三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834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又称新济贫法)。第一次全面以社会政策的方式规定接受救济的人应给予一种比独立的劳动者低的生活标准。在全国兴建济贫院,要接受救济的人只能进入济贫院接受统一管理。而进入济贫院要经过严格审查,只有真正的赤贫之人才能进入。中央成立济贫法部的行政部门,有权颁布施行济贫条例;成立督察组专门监督中央条例在地方上的执行情况。院外救济的申请者在家接受救济,这些人往往都是些寡妇、暂时性残疾的人、老年人等。1905年英国政府成立了皇家调查委员会,颁布《失业工人法》,1908年颁布《养老金法》,1911年颁布《健康保险法》,自此正式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摘编自崔明远《英国贫困问题解决探析》 材料二 若吾国,既未以机器施于地,作生财之力尚恃人功,而不尽操于地主之手,故贫富之悬隔,不似欧美之富者富可敌国,贫者贫无立锥。在这种小地主时代,大多数地方还是相安无事,没有人和地主为难。我们现在没有大富人,多数都是穷……以至使得今日中国已经到了民穷财尽的地位了,若不挽救,必生受经济之压迫至于国之种灭而后已。将已耕之地依近世机器及科学方法改良。以农为经,以商为纬,本末具备,具细毕赅。必也治本为先,救穷宜急……实业发达,民生畅通,此时普及教育可实行矣。——摘编自姜朝晖《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传统养民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济贫的措施与孙中山治贫的理念,并分析近代中英两国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1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英两国处理贫困问题的目的和手段的差异, 并指出其对当前我国解决贫困问题的启示。(11分) |
2. |
(2016·四川绵阳一模·13)(30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10分)材料二 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 “苏湖(常)熟,天下足 ”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 “田 ”,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 “地 ”,有所谓 “多种田不如多种地 ”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该地区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萌生的乡村工业及8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强大的乡镇企业均与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一脉相承。 ——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迁。(10分) |
||||||||||||
3. |
(2015·四川达州一模·13)(32分)古代中国,有两种基本历史趋向,一种是民间自主力量的顽强生长,一种是政府专制统治力量的不断强化.这两种力量的消长起伏,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周期性轮回式发展模式。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民间势力逐渐兴起的时代.殷周宗法贵族社会的两大支柱一国野制与世卿制趋于瓦解,国人与野人、君子与小人的界限日渐消失,礼乐制度下移,公子公孙对卿大夫的世袭被打破,通过 “学而优则仕 ”的途径,士和庶人可以晋升至大夫乃至卿相。孔子门下由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组成的儒家团体,正是新兴的 “游士 ”阶层的最初代表。 正是儒家与其他学术团体和流派之间的 “百家争鸣 ”,造成了华夏文化区域内一种跨国界的公共舆论。这种公共舆论一方面导致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一方面扩大了政治参与,使 “君子 ”不再是一种身份限制,而成为一种政治抱负、一种人生典范,有心从政的人可以通过求学问礼,为迈入仕途创造条件。 ——陈子明《儒家思想与现代民主制度》 材料二 西汉开国之初,尚有不少武力功臣。可是一旦百废俱兴,尤其是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察举、征辟之事应时而兴。察举征辟就是从民间访求有才有德而又未仕之人,由于征诸乡里,因有 “乡举里选 ”之说。我称此之为 “公选 ”。公选的名目很多,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等科。——张传玺《秦汉中央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 材料三 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材料四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的百年间,大清帝国在 “康乾盛世 ”和 “同光中兴 ”的喧嚣声中, “天朝上国 ”梦幻破灭,迎来的却是凄楚的 “木偶中国 ”的窘境。图像证史,请辨析下列两幅图像,回答问题。(1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推行察举制的原因以及察举人才的依据。(4分) (3)结合所学,指出宋朝 “商业革命 ”的主要表现。(4分)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导致宋朝商业革命 “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4分)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4分)请分析清朝从 “天朝上国 ”沦落为 “木偶中国 ”的原因。(6分)并谈谈你的认识(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