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2·山西高三二诊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宰相 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 宰相 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闻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 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材料三 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 宰相 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5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 三省体制 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明朝中央官制发生变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20·山东临沂一模·17)(12分)都城的选择对于中国古代政权来说,是国之大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3 北魏迁都路线示意图          图4 元代两都巡幸路线图       图5 明代政区图(局部) 
(1)比较图3和图4,指出北魏与元代都城变迁的异同及其不同影响。(7分)
(2)结合图5,指出明朝政权建立后都城的变化及其原因。(3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政权都城变迁的主要因素。(2分)

2.

(2018·重庆三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朱元璋以复 华夏衣冠 为方针,在洪武二年(1369年)下诏 其辫发椎髻、胡服、胡名、胡姓,一切禁止 悉命复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发于顶 ,禁止蒙古、色目人(元代对来自中西亚的各民族的统称)在本族内通婚,而听其与汉人为婚姻。

——赵毅、赵秩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美国劳工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0月,白人失业率为7.0%,非洲裔失业率为14.3%,拉丁裔的失业率则为10.0%。……美国人口统计局2012年9月12日的数据显示,2011年非洲裔美国人家庭收入中位数为32229美元,不到非西班牙裔白人收入的60%;非洲裔美国人贫困率为27.6%,约为非西班牙裔白人贫困率的3倍。……跟其他族裔相比,警察更袒护白人。纽约市在2011年68.5万次警察街头拦截检查中,超过85%针对黑人和拉丁裔人群。美国穆斯林人口不到美国总人口的1%,但是联邦政府调查的宗教歧视案件中,14%涉及穆斯林;在职场宗教歧视案件中,25%涉及穆斯林。

——雷振扬 裴圣愚《如何看待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出怎样的民族政策?如何评价两种不同的民族政策?(14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存在哪些种族歧视现象?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11分)

3.

(2015·福建福州二模·38)(36分)考诸历史,政府机构的演变是复杂的、漫长的历史过程。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在斯图亚特王朝前期(1603—1688年),依托于枢密院而设立的 外交委员会 ,是一个完全依附于君主、辅佐君主处理外交事务及其他重要国务的秘密机构。由于会议地点在王宫密室之中,而所议国务又颇为隐秘,故 外交委员会 又被时人称为 密室会议 内阁会议 内阁 。到斯图亚特王朝后期,即1689—1714年间的威廉三世与安妮女王统治时代,内阁已成为一个公开的、合法的政治机构,并事实上承担着中央政府的职能,这标志着内阁制在英国的形成。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材料三 清代部分中央机构的变动表

时间

机构变动及其主要职责

1638

蒙古衙门为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及部分与外国通商及外事关系事务。

1729

军需房,后改名为军机处

1859

总税务司署,并任命英国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是管理全国海关关税及海关行政事务的机构。

1861

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事务,兼管通商、海防等洋务事务。

1901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906

撤销了旧有的六部机构,改设陆军部、民政部、度支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法部等。

1911

正式取消军机处和旧内阁等机构,成立新的责任内阁作为君主立宪政体的最高行政管理机关。

——摘编自王云坚:《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

(1)据材料一,概括从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 独揽事权 的方式。(10分)
(2)据材料二,指出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英国内阁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其变化的政治原因。(10分)
(3)据材料三,指出清代前、后期中央机构两类不同性质的改革,评价晚清时期(1840—1912年)中央机构的变化。(10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央机构演变的主要因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