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系统
你好
请登录
|
注册
|
返回主站
我的组卷
在线测评
我的收藏
错题本
百万富翁
纠错 | 建议
2015届高考《步步高》一轮复习配套题库: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同步练习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4
浏览数:203
下载本试卷
全部加入试卷
一、单选题
1.
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
“
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
”
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 )
A.郡县制
B.行省制
C.郡国并行制
D.分封制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
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通
“
无
”
)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
”
汉初统治者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分封制
B.分封诸侯王
C.颁布推恩令
D.设置尚书令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3.
(2012·天津六校联考)从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你认为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 )
A.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
B.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
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
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4.
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
“
王师北定
”
事务的是( )
A.尚书省
B.参知政事
C.枢密院
D.军机处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5.
宋代“……参知政事宜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并得升都堂。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7)材料直接反映了( )
A.宰相权力的分割
B.皇帝权力的加强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宰相权力的加强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6.
2012年7月18日,《深圳特区报》刊登《科举制之美》一文:
“
科举产生出了一大批……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外交家等,通过科举而施展才华,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
”
这充分说明了( )
A.科举制完全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B.科举制有利于选拔社会实用人才
C.科举制彻底抛弃门第等级观念
D.古代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7.
晋代开始允许监察官
“
风闻奏事
”
,即可据传言奏事,奏者不必署名,即使奏事有误,也不负任何责任;唐宋御史台
“
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
”
;明清也大致相同。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什么职权( )
A.谏诤权
B.弹劾权
C.司法权
D.审计权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8.
(2013·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三)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
“
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
”
。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 )
A.地方行政机构设置
B.人才选拔权由谁掌握
C.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性
D.宰相权力的大小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9.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
“
记注官泄密
”
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0.
下图涉及的两个机构的共同特点是
( )
①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 ②最初是临时机构 ③始终由高官任职 ④都是君主专制的体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1.
(2011年3月赣州市摸底27题)
“
密折
”
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这表明( )
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B.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D.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2.
2011年10月《数字报刊》一文提出:
“
同时代的历史人物乾隆与华盛顿如果见面了,谈三权分立,双方会打起来,谈文字狱,他们会打得更凶……。
”
乾隆与华盛顿出现分歧从文明史观视角看源于( )
A.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异
B.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差异
C.两人人生经历的差异
D.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二、材料阅读
13.
(2012·山西高三二诊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
宰
”
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
宰相
”
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
“
宰相
”
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闻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
“
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
。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材料三
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
“
宰相
”
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5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
“
三省体制
”
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明朝中央官制发生变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面一幅图片: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材料三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主要依据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