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3·安徽黄山高三七校联考)社会环境、社会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宋至明清,徽州休宁一县就出现了19位状元,成为中国第一状元县。这是徽州文化中最引人瞩目的 “状元文化现象 ”,创造了徽州文化的奇迹。这种奇迹主要得益于:休宁县自古以来有一种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 “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的浓厚文化氛围,是诸多状元得以孕育成长的厚实肥沃土壤;19位休宁状元,其中十四五个都是走出休宁在江浙两淮等外地发展的寄籍状元,他们差不多都是徽商子弟,徽商在侨居之地开拓事业,经商致富,为状元们的产生准备了厚实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文化氛围、强固的物质基础,这些都只是适合人才产生的外部条件,最关键的还是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人之潜能的发挥。休宁状元在功成名就之前,差不多都有一番寒窗苦读的经历。 ——摘自方利山《漫说状元文化现象》 (1)指出休宁十九位状元与科举制的关系。(2分)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休宁创造了 “徽州文化奇迹 ”的主要因素。(6分)材料二 7世纪和18世纪初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远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开始被推举为模范文明。……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一方面是由于天主教传教士正受到迫害;一方面是由于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 ——(美)斯诺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1855—1870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八个方面的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还强调了新的考试制度必须和英国国情融合、贯通,这是因为当时英国资本主义飞速发展,建立一个工作效率高、人员精干的政府成为工业资产阶级孜孜以求的目标……——严泉《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影响》 (2)据材料二、三说明西方人是怎样学习中国的考试制度的?到18世纪末叶, “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分)材料四 1640年至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打破了束缚英国生产力发展的封建所有制关系,使生产关系在一定时期内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建立君主立宪制,在政治制度上创新,使上层建筑在一定时期内基本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总之,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胜利促使工业革命的各项前提与条件迅速形成。……终于出现了蒸汽机,并迎来了告别农耕文明时代的 “蒸汽时代 ”。 ——摘自徐满春《明清君主专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蒸汽时代 ”的含义并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7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11·沈阳重点高中协作校期中测试)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材料二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 “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 材料三 明太祖说 “自奏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唐代的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2)材料二所述故事实质上反映了哪两种权力之间的冲突?结合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据此,唐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明太祖废丞相的理由是什么?(2分) (4)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反映了何种趋势?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5分) |
2. |
(2011·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 “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 ”。唐代的杜佑说 “自古至周天下封建 ”, “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 ”。清代官篡《续通典》则明确地说 “封建起于黄唐,郡县创自秦汉 ”,将黄帝.尧舜.夏商周视为一种制度,将秦汉以降视为一种制度。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因子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 ——摘自柳宗元的《封建论》 材料三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与郡县制度的优劣问题进行思考。如在官员任期方面,陆世仪说过 “郡县之弊,在迁转大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 ”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方面,顾炎武也说过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的名言。王夫之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说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而顾炎武明确指出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 ”又说 “方今郡县之敝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 ”近代学者吕思勉也曾进行总结 “中国之历史,犹是分立之时长,统一之时短也。分主之世,谓之封建,统一之时,号称郡县,为治史者习用之名。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用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并分析其发展趋势。(3分) (2)结合材料二概括回答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和结果。(3分) (3)结合材料三回答,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请宋元时期的史实为例说明如何避免郡县制的弊端。(3分) (4)上述材料给我们今天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带来了哪些启示?(3分) |
3. |
(2013·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统考)(12分)制度变革、思想演进,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强弱,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宰相是辅弼重臣的总称。宋承唐官,然两代宰相之设制精神颇相歧异。唐代相制重在谨慎大政,而宋代以杜绝强臣专擅之弊为要。 (1)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宋宰相制度的异同。(6分) 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2)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 “文化昂进 ”所呈现的特征(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