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试题14)〖2013名题分解〗

适用年级:不限年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88 浏览数:157

一、单选题

1.

(2013·山西高三诊断)张九龄上疏(唐玄宗)言: 县令、刺史,陛下所与共理,尤亲于民者也。今京官出外,乃反以为斥逐,非少重其选不可。 (玄宗)于是下诏择京官有善政者补刺史。这表明玄宗时期(  )

A.京官腐败导致民心丧失B.京官地位不及地方官员C.政府重视对基层的治理D.政府重视官员的品行才学

2.

(2013·安徽省高三大联考)《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刘炫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它反映出(  )

A.隋朝改变选拔官员制度B.历代帝王注重歌功颂德C.刘炫对修律令充满敌意D.隋朝改变地方行政制度

3.

(2011·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考)隋炀帝时,刘炫称 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这段材料中可以反映出(  )
①官吏选拔制度发生变化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④相权不断扩大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4.

(2011年4月揭阳二模13题)《资治通鉴·唐纪》记载: 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 这表明唐朝时期(  )

A.政治民主化出现B.皇帝大权已旁落C.三省体制存有弊端D.社会纷争错综复杂

5.

(2013·河北省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监测)有学者评论说 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皇权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B.政府拥有了最终政务决策权C.皇权受到政府制约D.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

6.

(2013·河北省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监测)有学者评论说 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皇权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B.政府拥有了最终政务决策权C.皇权受到政府制约D.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

7.

(2013·安徽省高三大联考)《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刘炫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它反映出(  )

A.隋朝改变选拔官员制度B.历代帝王注重歌功颂德C.刘炫对修律令充满敌意D.隋朝改变地方行政制度

8.

(2013·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普通校)唐太宗在谈到中央机构的职权时说: 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 此处的机构应是(  )

A.中书省和门下省B.尚书省和中书省C.尚书省和门下省D.礼部和吏部

9.

(2013·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二) 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义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叉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三省有如此明确的职责分工只可能开始于 (  )

A.秦朝B.汉朝C.隋朝D.唐朝

10.

(2013·江西省百所重点高中高三阶段性诊断)《通典》记载: 旧(唐初)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 唐高宗永淳年间, 裴炎自侍 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 开元十一年,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 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政事堂设置的变化反映了(  )

A.三省六部制的兴衰B.三省协同理政,行政效率提高C.相权一度得到加强D.三省机构精简,职能趋于合一

11.

(2013·河北邯郸四校高三11月联考)唐太宗在位时曾说: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材料最能表明唐太宗(  )

A.对中书省的工作不满意B.十分重视门下省的职能发挥C.希望三省之间友好合作,和谐共处D.认识到三权分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12.

(2013·河北保定高三摸底)说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体现在(  )

A.使中央与地方官员相互制约B.地方权力逐渐被削弱C.利于皇帝集权和政令的贯彻执行D.中央各部门职责分明,效率提高

13.

(2013·河北保定高三摸底)说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体现在(  )

A.使中央与地方官员相互制约B.地方权力逐渐被削弱C.利于皇帝集权和政令的贯彻执行D.中央各部门职责分明,效率提高

14.

(2013·湖北省稳派高三强化训练一)《唐律疏议·资贼》规定: 非家庭成员,但属五服之内,具有亲属伦常关系的成员之间窃盗财产,构成犯罪;应在普通盗窃罪法定刑罚基础上减等处罚。 这反映出唐朝(  )

A.提倡 重罪轻罚 的原则B.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发展趋势C.宗族关系凌驾于法律之上D.经济发展推动了法律制度的改进

15.

(2013·湖北省稳派高三强化训练一)《唐律疏议·资贼》规定: 非家庭成员,但属五服之内,具有亲属伦常关系的成员之间窃盗财产,构成犯罪;应在普通盗窃罪法定刑罚基础上减等处罚。 这反映出唐朝(  )

A.提倡 重罪轻罚 的原则B.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发展趋势C.宗族关系凌驾于法律之上D.经济发展推动了法律制度的改进

16.

(2013·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唐太宗说: 隋末无道,上下相蒙,主则骄矜 ,臣惟谄佞。上不闻过,下不尽忠,至使社稷倾危,身死匹夫之手。朕拨乱反正,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匡不逮。 这段材料说明唐朝统治者(  )
①吸取隋朝灭亡教训  ②重视人才的选拔任用  ③鼓励群臣直言进谏  ④重文轻武以拨乱反正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7.

(2013·湖南长沙市高三月考四)宋太祖曾说: 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人命至重,姑息藩镇,当若是耶? 针对这种现象,他所采取的措施是(  )

A.设枢密使管理军事以分割宰相军权B.各州公文须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C.规定死刑须报中央复审核准D.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的事务

18.

(2013·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三)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 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 。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  )

A.地方行政机构设置B.人才选拔权由谁掌握C.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性D.宰相权力的大小

19.

(2013·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二)对于北宋在地方各州设立通判一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掌管地方司法大权.由中央派文官担任B.是各州最高行政长官,各州公文由其签署生效
C.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D.分割知州财政权,将各州大部分赋税运送中央

20.

(2013·广东华南师大高三摸底)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21.

(2013·广东华南师大高三摸底)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22.

(2013·湖北武汉部分学校高三新起点调研测试)《宋史·职官志》记载: 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这说明北宋(  )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3.

(2013·河北邯郸四校高三11月联考)据《文献通考》记载: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治兵得其道也。 下列各项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合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 内外相制 D.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完全消失

24.

(2013·山东高考密卷文综合)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载: 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莅庶务。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互以他官典领,虽有正官,非别敕(另有皇帝的命令)不治本司事。 这说明宋朝(  )

A.正官仅用以表示官员品秩B.政权运作因袭唐制C.机构重叠官员职责不明确D.相互牵制加强集权

25.

(2013·安徽示范高中高三第二次联考)史学家钱穆在《理学与艺术》一书中说过: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下列史实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宋朝开始营造 重文轻武 的社会氛围B.宋朝设置参知政事,削弱相权
C.宋朝农民生活水平高促进了诗词发展D.宋朝奠定以后城市经商的模式

26.

(2013·山东临沂高三期中)(某朝) 在祖宗之时,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 。这样做的结果是(  )

A.兵将分离,将不专兵B.以文制武,增强军力C.大将兵权,削弱殆尽D.强干弱枝,内外相维

27.

(2013·安徽示范高中高三第二次联考)史学家钱穆在《理学与艺术》一书中说过: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下列史实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宋朝开始营造 重文轻武 的社会氛围B.宋朝设置参知政事,削弱相权
C.宋朝农民生活水平高促进了诗词发展D.宋朝奠定以后城市经商的模式

28.

(2013·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二)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 (  )

A.中书省、伊犁将军B.宣政院、中书省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29.

(2013·浙江省台州高三期初考)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下列机构涉及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有(  )
①太仆  ②典客  ③宣政院  ④云南行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0.

(2013·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

A.拓宽选官渠道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31.

(2013·安徽皖南八校高三一联)以下从图1到图2的变化所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B.封建皇权逐步走向强化C.中央集权得以加强D.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

32.

(2013·浙江宁波鄞州高中高三期中)《元史·百官志》: 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据材料可知,元行省(  )

A.最初是中央派出机构B.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C.削弱了中央集权D.辖区广阔且权力较大

33.

(2013·江苏省扬州市高三期中)中国古代皇权专制日益强化,但始终存在许多制约皇权的因素,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①相权的存在  ②科举制下士大夫阶层的形成  ③监察机构的设置  ④内阁制度的设立。

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34.

(2013·北京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户部(掌握税收财政)直接向皇帝负责始于(  )

A.西汉B.唐朝C.北宋D.明朝

35.

(2013·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地区建置沿革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下列是湖南部分时期的建置沿革情况: 湖南观察使—马楚国—荆湖南路—湖广布政使 ,其对应的朝代顺序是(  )

A.秦朝—汉朝—宋朝—清朝B.汉朝—唐末—元朝—明朝C.隋朝—五代—元朝—清朝D.唐朝—十国—宋朝—明朝

36.

(2013·湖南雅礼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 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 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37.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 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 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

A.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B.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C.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D.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

38.

(201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起点考试)明制,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 票拟 。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 批红 。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 批红 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明宣宗这一作法当时最可能是(  )

A.提高官员素质B.牵制内阁权力C.减少决策失误D.完善办事程序

39.

(2013·湖北省100年重点中学高三大联考) 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他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 虚君政治 材料意在揭示(  )

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

40.

(2013·浙江省台州高三期初考)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 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 雄略之主 ,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 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

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D.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41.

学者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而学者黄仁宇说,宰相的废除,内阁的形成,明朝的皇帝甚至可以几十年不上朝。这反映出(  )

A.中央集权制度十分腐败B.皇帝有制约宰相的权力C.制度治国也是中国古代一种治国方式D.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

42.

(2013·山东德州高三11月校际联考) 钱穆认为: 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

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

43.

(2013·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示范校)历史学家钱穆以为古代中国: 皇室的权,总是在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在逐步降。 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①西汉设立中朝  ②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③北宋设立枢密院  ④明朝设置内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4.

(2013·北京大教育考试山东卷高三历史)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制, 以尚书与三公对言,三公权不及尚书;以尚书与中书对言,尚书又不及中书矣……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 ,这说明汉代(  )

A.权力重心在中书B.三省已具雏形C.外朝受内朝牵制D.皇权逐步加强

45.

(2013·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统考)史料记载,公元1384年9月14— 28日皇宫收到奏章1160件,共计3291件政务。 庶务丛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于是(  )

A.立左右丞相辅佐全国政务B.建中朝参与军国要务C.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D.由议政大臣会议共议

46.

(2013·湖南五市十校高三一联)自汉朝到明清, 中朝、内阁、军机处 三个机构的共同特点是(  )
①始终没有实权  ②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  ③最初是临时机构  ④始终由高官任职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③④

47.

(2013·四川成都高三12月考)黄宗羲认为: 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 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

48.

(2013·四川绵阳高三第一次诊断)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监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

49.

(2013·湖北省孝感市高三第一次统考)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善隐然执政之府矣。 有学者认为此观点用于评价军机处欠妥,最恰当的理由是(  )

A.军机大臣只掌握军权B.军机大臣有决策权C.军机处是处理西北军务的机构D.军机处是传达皇权决策的机构

50.

(2013·河北保定高三摸底)雍正四年(1726年),鄂尔泰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改流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其投献为上策,敕令投献为下策。 这反映了(  )

A.该政策遭到了地方的反对B.当时清政府以大局稳定为首要考虑因素C.政府以武力为主要解决手段D.当地民众不愿归顺中央统治

51.

《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了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朝康熙帝甚至以 记注官泄密 为由,停止编撰《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

A.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清代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D.记注官的设立削弱了相权

52.

(2013·广东省广州执信中学高三期中)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是(  )
①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  ②清初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③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④唐朝设立节度使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③

53.

(2013·佛山市顺德区高三期中质检)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

A.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B.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C.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D.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54.

(2013·山东济南高三期中) 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 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  )
①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②降低了行政效率  ③参与国事决策  ④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55.

(2013·河北保定高三摸底)汉文帝二年曾下诏: 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从中能够得出(  )

A.汉文帝时期选拔人才不经过考核B.汉文帝时期负责人才选拔的官员清廉C.汉文帝选拔人才不注重官员的真实能力D.汉文帝选拔人才将人品与议政能力并重

56.

(2013·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月考) 周亚夫,汉文、景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 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

A.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B.皇帝选官重视军功C.由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D.君权相权不断协调

57.

(2013·湖北省稳派高三强化训练)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B.以客出仕 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
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

58.

(2013·江苏省南京市高三学情调研)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  )

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B.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C.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D.科举成为入位的唯一途径

59.

(2013·江苏连云港高三摸底)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 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 从材料来看,范仲淹对当时科举制的看法不包括(  )

A.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B.应在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C.其公平性已经受到普遍质疑D.导致天下危困 乏人 局面

60.

(2013·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一模)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

A.三代时期只有受教育的学者有从政的资格B.以客出仕 成为秦朝以前风行的做官途径
C.选官制度历经世官、察举和科举制等阶段D.汉代的中央官员主要来源于郡县地方官员

61.

(2013·湖北省稳派高三强化训练一)《辽史·百官志》载: 辽初官职,多由帐院所选,不设科举保荐之法。辽起唐季,颇用唐进士法取人……太宗兼治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制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材料表明,辽朝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  )

A.笼络统治北方汉民族的需要B.治理幽云十六州的需要C.借鉴中原农耕文明的需要D.建立 蕃汉 二元体制的需要

62.

(2013·浙江嘉兴高三基础测试)下表记录着某学者讲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部分教学内容。据此判断,该学者的讲授主题最有可能是(  ) 

时间

史实

背景

魏晋

指定地方官吏中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人才,送中央政府作为录用根据。

地方割据,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

隋朝

选举权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

国家统一;对人才的渴求;旧制度的落后与弊端日盛。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专制皇权空前加强C.统一是历史发展主流D.科举制度的影响

63.

(2013·河北省重点中学高三联合考试)宋仁宗年间,有官员反映,那些应该穿皂衣的仆役小吏,居然也穿戴儒巾大袖,混杂于士流;民庶的妻小,头冠也插满珠翠,俨然贵族。此现象表明(  )

A.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发达B.宋代贵族门阀制度松动C.宋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D.宋代阶层有平等化趋向

64.

(2013·四川自贡高三第一次诊断)史学家钱穆指出: 此制用意,在于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 下列文献、史料与 此制 直接相关的是(  )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杜佑《通典·选举典》)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65.

(2013·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道:“(科考取士使得)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大集合。……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而边区远陬,更易有观摩有刺激,促进其文化学术向上之新活力。 材料反映的主要观点是(  )

A.科考取士有利于全国各地人才的汇集B.科考取士有利于促进文化交融与传承C.科考取士有利于政府和社会群体交流D.科考取士有利于边远地区文化的发展

66.

(2013·湖北省稳派高三强化训练一)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B.以客出仕 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
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

67.

(2013·河北保定高三摸底)汉文帝二年曾下诏: 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从中能够得出(  )

A.汉文帝时期选拔人才不经过考核B.汉文帝时期负责人才选拔的官员清廉C.汉文帝选拔人才不注重官员的真实能力D.汉文帝选拔人才将人品与议政能力并重

68.

(2013·福建安溪一中、德化一中高三9月联考)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

69.

(2013·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月考) 周亚夫,汉文、景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 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

A.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B.皇帝选官重视军功C.由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D.君权相权不断协调

70.

(2013·河北保定高三摸底)程天相说道:中国历史五千多年以来,所有改朝换代、革命成功,或是王朝的建立者,没有一位是状元出身的,甚至于有的还是落第秀才;请问:这是不是一个科举制度的笑话?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

A.考试内容单调乏味B.考生知识局限C.选用人才文化素养低D.选用人才主要为统治者服务

71.

(2013·湖南五市十校高三一联) 一个青年跑进大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我们只能叫它做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 对以上说法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

A.材料体现的是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度下的选官制度B.材料体现的是隋唐时期开始实施的科举制度
C.材料体现的是宋代以后普遍出现的平民政治D.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察举制度选拨人才的程序

72.

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 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家天下 公天下 共存

73.

(2013·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三)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 综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 这三级完成的时间段分别是 (  )

A.西周 隋唐 两宋B.西周 清朝 北宋C.秦朝 宋代 唐朝D.秦汉 东汉 隋唐

74.

明史描述都察院 职责纠劾百官,辨明冤枉,辑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据此判断,明朝时期都察院(  )

A.职权与汉武帝时期十三州部刺史相同B.中央监察机构,且为地方监察机构上级C.可以风闻奏事,实现社会舆论的监督D.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机构,为帝王耳目

75.

(2013·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示范校)《荀子·君道》称: 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B.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D.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76.

(2013·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三)古人云: 天子之耳不能自聪,天子之目不能自明。 因此,中国古代建立了(  )

A.谏官制度B.三公制度C.郡县制度D.选官制度

77.

(2013·四川成都高三12月考)关于古代秦汉监察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秦朝的御史大夫专门负责监察B.中央政府、地方各级行政机关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C.汉武帝时,中央派刺史监察地方政治,是地方一级行政机关D.监察官纠举官吏时可采用拘捕、审讯、先斩后奏等手段

二、材料阅读

78.

(2013·湖北省100年重点中学高三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3分)
材料一 公选制——两汉开国之初,尚有不少武力功臣。可是一旦百废俱兴,尤其是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察举、征辟之事应时而兴。察举征辟就是从民间访求有才有德而又未仕之人,由于征诸乡里,因有 乡举里选 之说。我称此制为 公选 。公选的名目很多,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等科。

——张传玺《秦汉中央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

材料二 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 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 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伯利克里

材料三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只有那些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 为议员。1830年,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成年男子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 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英国进行了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直到1969 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
直到20世纪,普选制才陆续建立。北欧各国大体上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建立起了普选制。英国是1928年议会通过 国民参政(男女选举平等)法 ,才实现了普选制;法国是1944年,意大利是1945年,美国则是1976年尼克松总统签署了保证黑人选举权的法案,才算是基本实现了普选制。通览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选制的形成过程,几乎都经过了由严格限制选举权,到逐步放宽选举权,再到形式上确立普选权等三个发展阶段。它既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和巩固的过程,也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同时还是世界民主化潮流的必然趋势。

——根据白钢《现代西方民主刍议》等整理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朝推行察举制、征辟制的原因。材料一作者为什么称察举制为 公选 制?(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的政体是否真的 掌握在多数人手中 ,并指出其实质。(4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以来,欧美国家对选举资格的规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3分)

79.

(2013·山西省高三第二次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3分)
材料一 公选制——两汉开国之初,尚有不少武力功臣。可是一旦百废俱兴,尤其是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察举、征辟之事应时而兴。察举征辟就是从民间访求有才有德而又未仕之人,由于征诸乡里,因有 乡举里选 之说。我称此制为 公选 。公选的名目很多,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等科。

——张传玺《秦汉中央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

材料二 显而易见的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 同以往的察举、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代的 乡贡 ,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更不同于辟除制下的自行任免,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不过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 乡试 ,实际上已经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

——刘文瑞 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朝推行察举制、征辟制的原因。材料一作者为什么称察举制为 公选 制?(4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相对于察举制,科举制的变化是什么?以察举制发展的事实说明这一变化的作用。(6分)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认识。(3分)

80.

(2013·湖北省稳派高三强化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命题,作文要仿古人语气替圣贤立言,采用特定的格式,八股取士并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既要考知识又要考智力和悟性。……考试有严密的程序,考官入院,提调官和监事官立即封锁内外门户,不得擅自出入。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矩,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等等,以防夹带。开考后有巡倬官负责巡逻监督。考生交卷时由受卷所登记收缴,转送弥封所编号密封,再送誊录所朱笔誊抄,对读所对读朱墨二卷核对无误,将朱卷交同考官分房阅卷。同考再向主考荐卷,均要写出评语。名次确定后在公堂上调入考生原作墨卷对照字号,确定名单发榜。殿试则较为简单,只有一场,收卷后同样弥封编号,交读卷官评定高下,报皇帝钦定名次,送内阁填写皇榜公布。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8分)
材料二 清人赵翼写《廿二史札记》,讨论到元朝末年的情况,其中有一个标题叫元末殉难者多进士。元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少数民族统治了汉族。但在元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殉难的人仍以进士居多。……有一个元代的汉族人在著作中说,他发现:金代《登科记》里的这些进士,在金朝快被蒙古灭掉的时候,很多都成为死难烈士,为金效劳都是汉族的。同样南宋也是这样,文天祥是状元;还有真德秀、陆秀夫这些人,都是进士,是同榜进士。包括明朝末年,也是这样。

——《光明日报》(2011年11月24日)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宋以后朝代末年 殉难者多进士 ?(6分)
材料三 1855年英国文官制度刚刚建立时的试题,考试内容均为数学、法律、政治、国际关系等学科学问。

——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为什么西方国家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文官考试制度。(4分)

81.

(2013·梅州五华县高三第一次质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7分)
材料一 汉初以来,汉承秦制,丞相权力很大。汉高祖刘邦和汉惠帝刘盈分别以功劳很大的萧何、曹参为丞相,丞相威望极盛一时。汉景帝时,窦太后希望封王信为侯,汉景帝表示: 请得与丞相计之 。于是与周亚夫商议,周亚夫以刘邦 非有功,不得侯 的约定予以拒绝。汉武帝幼年继位,丞相把握行政大权。《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汉武帝初年,窦婴任相,一次奏事,座谈尽日荐举升迁官员,严重侵犯了皇帝用人权。汉武帝内心不满,说,你举荐完了吗?我要举荐了。丞相又请求占用少府之地扩建宅第,汉武帝愤怒说道,你为何不占武库之地呢?
材料二 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在《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中写道:……社会的全盘重建是必要的,而这一伟大任务只有具有不受拘束的坚定且无情的政府才能完成,……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并完善这种遗产。
材料三 公社规定所有行政人员都可以随时撤换。为了防止国家变质,巴黎公社还成立调查委员会以监督公社委员。为了防止高级岗位像以前那样成为政客们攫取钱财的肥缺,公社规定最高工资为每年6000法郎,也就是一个优秀工人的收入。公社希望通过取消特权来防止人们的腐化。马克思称赞巴黎公社的领导者说: 这些勤务员经常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的。 他们 公开地、老老实实地办事,……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活动,不自命为绝对正确,没有文牍主义的敷衍拖拉作风,不耻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问题:
(1)据材料一,汉武帝时针对丞相权力很大的事实,采取了什么办法来削弱丞相权力?试说明北宋在削弱相权和加强中央集权方面各采取了哪些措施?(11分)
(2)据材料三,美国 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 是指什么?有人说英国在权力制约上的做法对美国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请问17世纪末的英国是怎样实现对国王权力制约的?(6分)

82.

(2013·湖北武汉部分学校高三新起点调研测试)(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创立并逐步成熟的,基本标志是中央专门监察机构的出现和地方监察体系的初具规模。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副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宋时御史台内分设台院、殿院、察院三个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的系统,在地方则建立起多重监察制。明清时,御史台易名为都察院,官员设置有所缩减,比较简约精干,大体与中央六部和地方十三布政使司行政系统相适应;分工比较明确,各司其职。

——改编自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

材料二 中国……一个是君权,一个是考试权,一个是弹劾权;不过中国的君权,兼有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说到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可见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可见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都是很好的制度,宪法里头是决不可少的。……五权宪法的立法人员就是国会议员,行政首领就是大总统,司法人员就是裁判官,其余行使弹劾权的有监察官,行使考试权的有考试官。

——孙中山《五权宪法》(1921年)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监察权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作简要评述。(10分)

83.

(2013·湖北省稳派高三强化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命题,作文要仿古人语气替圣贤立言,采用特定的格式,八股取士并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既要考知识又要考智力和悟性。……考试有严密的程序,考官入院,提调官和监事官立即封锁内外门户,不得擅自出入。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矩,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等等,以防夹带。开考后有巡倬官负责巡逻监督。考生交卷时由受卷所登记收缴,转送弥封所编号密封,再送誊录所朱笔誊抄,对读所对读朱墨二卷核对无误,将朱卷交同考官分房阅卷。同考再向主考荐卷,均要写出评语。名次确定后在公堂上调入考生原作墨卷对照字号,确定名单发榜。殿试则较为简单,只有一场,收卷后同样弥封编号,交读卷官评定高下,报皇帝钦定名次,送内阁填写皇榜公布。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8分)
材料二 清人赵翼写《廿二史札记》,讨论到元朝末年的情况,其中有一个标题叫元末殉难者多进士。元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少数民族统治了汉族。但在元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殉难的人仍以进士居多。……有一个元代的汉族人在著作中说,他发现:金代《登科记》里的这些进士,在金朝快被蒙古灭掉的时候,很多都成为死难烈士,为金效劳都是汉族的。同样南宋也是这样,文天祥是状元;还有真德秀、陆秀夫这些人,都是进士,是同榜进士。包括明朝末年,也是这样。

——《光明日报》(2011年11月24日)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宋以后朝代末年 殉难者多进士 ?(6分)
材料三 1855年英国文官制度刚刚建立时的试题,考试内容均为数学、法律、政治、国际关系等学科学问。

——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为什么西方国家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文官考试制度。(4分)

84.

(2013·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源于周朝,并留下了许多相关记载,如《公羊传·宣公元年》载有: 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 《礼记》记载: 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仕。 卿大夫致仕曰 国老 ,一般官吏致仕曰 庶老 ”。《周礼·王制》说: 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大学),养庶老于虞痒(小学)。
材料二 汉兴,官员欲致仕,须申请,说明缘由。致仕有二:一为老,二为病。告老告病,皆称 乞骸骨 ......元始元年,平帝下诏令 天下比两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三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 。《通典·职官十五·致仕官》载: 大唐令,诸官事官,七十听致仕。五品以上上表,六品以下申省奏闻。诸文武选人,六品以下,有老病不堪公务,有劳考及勋绩情愿结阶授散官,依。其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开元五年十月敕,致仕三品以上,并听朝朔望。 《唐会要》载: 旧制,年七十以上应致仕,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开元五年十月十四日敕,诸职事官年七十、五品以上致仕者,各给半禄。致仕官应物。令所由送至宅。三品以上,并听朝朔望,其年十一月,致仕官子弟无京官者,其在外者,听一人停官侍养。
材料三 身宗年间规定: 承务郎及使臣以上致仕,尝以战功迁官者,奉钱衣赐并全给;余历任无公私罪、事理重及脏罪,给半;因过犯若老疾体量致仕者,不给,非战功功状显著奏裁 宰相以下并带职致仕 …… 《宋会要稿辑·职官》载: 国朝,凡文武官致仕者,皆转一官,或加恩其子孙。 《宋史·职官·致仕》载: 文武官年七十以上不自请致仕者,许御史台纠核以闻。
明清以后,破除古制,将退休年龄提前10年以上,且带有强制性,相沿至今。
(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周朝至清朝退休制度的变化
(2)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古代退休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影响。

85.

(2013·北京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本题20分)中国的政治制度随着时代发展,历经变化。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1)依据材料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3分)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 制度的重新建构 。(3分)
材料二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①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②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2)依据材料,概括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2分)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中两种模式 (6分)
材料三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九条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五十二条 法官在任中不得减俸或转职。非依法律受刑罚宣告或应免职之惩戒处分,不得解职。惩戒条规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依据材料分析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4分)

86.

(2013·安徽黄山高三七校联考)社会环境、社会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自宋至明清,徽州休宁一县就出现了19位状元,成为中国第一状元县。这是徽州文化中最引人瞩目的 状元文化现象 ,创造了徽州文化的奇迹。这种奇迹主要得益于:休宁县自古以来有一种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 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的浓厚文化氛围,是诸多状元得以孕育成长的厚实肥沃土壤;19位休宁状元,其中十四五个都是走出休宁在江浙两淮等外地发展的寄籍状元,他们差不多都是徽商子弟,徽商在侨居之地开拓事业,经商致富,为状元们的产生准备了厚实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文化氛围、强固的物质基础,这些都只是适合人才产生的外部条件,最关键的还是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人之潜能的发挥。休宁状元在功成名就之前,差不多都有一番寒窗苦读的经历。

——摘自方利山《漫说状元文化现象》

(1)指出休宁十九位状元与科举制的关系。(2分)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休宁创造了 徽州文化奇迹 的主要因素。(6分)
材料二 7世纪和18世纪初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远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开始被推举为模范文明。……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一方面是由于天主教传教士正受到迫害;一方面是由于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

——(美)斯诺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在1855—1870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八个方面的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还强调了新的考试制度必须和英国国情融合、贯通,这是因为当时英国资本主义飞速发展,建立一个工作效率高、人员精干的政府成为工业资产阶级孜孜以求的目标……

——严泉《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影响》

(2)据材料二、三说明西方人是怎样学习中国的考试制度的?到18世纪末叶, 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分)
材料四 1640年至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打破了束缚英国生产力发展的封建所有制关系,使生产关系在一定时期内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建立君主立宪制,在政治制度上创新,使上层建筑在一定时期内基本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总之,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胜利促使工业革命的各项前提与条件迅速形成。……终于出现了蒸汽机,并迎来了告别农耕文明时代的 蒸汽时代

——摘自徐满春《明清君主专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蒸汽时代 的含义并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7分)

87.

(2013·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统考)制度变革、思想演进,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强弱,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2分)
宰相是辅弼重臣的总称。宋承唐官,然两代宰相之设制精神颇相歧异。唐代相制重在谨慎大政,而宋代以杜绝强臣专擅之弊为要。
(1)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宋宰相制度的异同。(6分)
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2)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 文化昂进 所呈现的特征(6分)

88.

(2013·江西宜春市五校高三12月联考)(20分)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 大变动 分别指什么?(2分)请用明清时期各一个典型史实证明材料一中 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 的观点。(2分)
材料二 英国通过 光荣革命 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权力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 光荣革命 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3分)
材料三 作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家,新生的中华民国顺应世界潮流,仿照美国的政治制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地将国会、选举、多党制、三权分立、言论自由以及共和精神一一引进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活,并在其后十三年的实践中建立了完整的民主政治运作的基本规则。民初的议会政治虽然屡遭挫折……但它开创的民主政治迄今为止仍是中国人民努力追求的目标。

——林炯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过程所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不能照抄材料中的原话)(6分)
材料四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报告从七个方面阐述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包括: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改革开放新时期,民主政治是怎样重建与完善的?(4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何特点(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