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3·湖北省100年重点中学高三大联考)(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公选制——两汉开国之初,尚有不少武力功臣。可是一旦百废俱兴,尤其是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察举、征辟之事应时而兴。察举征辟就是从民间访求有才有德而又未仕之人,由于征诸乡里,因有 “乡举里选 ”之说。我称此制为 “公选 ”。公选的名目很多,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等科。 ——张传玺《秦汉中央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 材料二 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 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 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伯利克里 材料三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只有那些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 为议员。1830年,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成年男子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 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英国进行了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直到1969 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直到20世纪,普选制才陆续建立。北欧各国大体上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建立起了普选制。英国是1928年议会通过 “国民参政(男女选举平等)法 ”,才实现了普选制;法国是1944年,意大利是1945年,美国则是1976年尼克松总统签署了保证黑人选举权的法案,才算是基本实现了普选制。通览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选制的形成过程,几乎都经过了由严格限制选举权,到逐步放宽选举权,再到形式上确立普选权等三个发展阶段。它既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和巩固的过程,也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同时还是世界民主化潮流的必然趋势。 ——根据白钢《现代西方民主刍议》等整理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朝推行察举制、征辟制的原因。材料一作者为什么称察举制为 “公选 ”制?(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的政体是否真的 “掌握在多数人手中 ”,并指出其实质。(4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以来,欧美国家对选举资格的规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3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11·沈阳重点高中协作校期中测试)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材料二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 “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 材料三 明太祖说 “自奏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唐代的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2)材料二所述故事实质上反映了哪两种权力之间的冲突?结合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据此,唐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明太祖废丞相的理由是什么?(2分) (4)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反映了何种趋势?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5分) |
2. |
(2013·北京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本题20分)中国的政治制度随着时代发展,历经变化。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1)依据材料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3分)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 “制度的重新建构 ”。(3分)材料二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①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②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2)依据材料,概括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2分)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中两种模式 (6分)材料三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九条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五十二条 法官在任中不得减俸或转职。非依法律受刑罚宣告或应免职之惩戒处分,不得解职。惩戒条规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依据材料分析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4分) |
3. |
(2011年山西太原高三调研31题)(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代夏作民主。 ” ——《尚书》 材料二 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材料三 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牧,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中华通史》 材料四 “民主 ”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西方民主的特点是强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多党竞选、权力制衡等等。自洋务运动失败后,中国出现了开设议院的各种方案和对民权、自由观念的宣传,如康有为以 “几何原理 ”的形式肯定人人生而平等,严复提出西方因为 “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而强盛,中国民主启蒙由此发端。——《世界文明史》 (1)指出材料一中 “民主 ”的含义。(1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的问题。(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近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体制有何异同?(4分)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清末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的背景和思想核心。(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