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2·湖北100所重点中学高三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宰相 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 宰相 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 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材料三 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 宰相 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5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 三省体制 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17·四川泸州高考冲刺诊断·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书·地理志》说: 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 武帝置十三部刺史在元封五年,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 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 。这六条详细规定了刺史监察的范围,其中一条是督察强宗豪右,五条是督察郡国守相。……刺史由丞相派属员分任,秩六百石,但出刺时代表朝廷,故 位卑而权重 。十三部刺史的设立,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1809年,瑞典议会认为由司法总监对行政官员的监察并没有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建立一项独立于政府的、监察行政官员的制度。1918年,芬兰建立议会监察专员制度及司法监督制度。芬兰司法总监和议会督查员是芬兰政府机关中的最高监察官,他们根据宪法监督各机关及官员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职责。这两种监察官一般由著名法学家担任,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视,倾听公民意见,接受和审理普通公民对官员和公务员的举报。

——摘编自王明高《国内外巡视监察制度之借鉴》

(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的背景及该制度的特点。(13分)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方近代监察制度发展的原因和成功的经验。(12分)

2.

(2012·广东实验中学高三测试)(26分)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选官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止,经历了1300年。阅读下列材料,全面了解和评价科举制度。
材料一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史中,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更是不计其数。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密切关系。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是极少数,许多名臣、名相,以及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为科举出身。唐太宗李世民赞叹科举收罗了四海英才,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元朝)高明《琵琶记》

材料二 英国学者郭施拉在《开放的中国》一书中呼吁:这一伟大帝国的各项设施中,没有哪一项能像开科举、从最有才华的青年中选拔政府官员那样,给予其创立者这么大的荣耀。……在中国,学而优则仕,人人机会均等。……这一原则出类拔萃,完全值得其他国家采纳,至于如何运用,则取决于试行国的国情。近代西方人把科举称为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孙中山曾十分欣赏英国通过考试选拔文官的制度,考察研究的结果却是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
材料三 明朝宋应星在其科学巨著《天工开物》中感慨地写道: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晚清大思想家龚自珍才华横溢,却因楷书稍差名列下等,龚自珍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感叹。
材料四 1898年春,维新派人士康有为在圆明园面见光绪皇帝时,就曾力陈八股考试的罪过,指出学八股者不考地球各国之事,造就出来的是一批又一批的庸才,当国难临头的时候毫无用处,故台、辽之割,不割于朝廷而割于八股;二万万之款,不赔于朝廷而赔于八股。一句话,甲午战败割地赔款全是八股考试惹的祸!
梁启超在《变法通义·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1)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按示例填写表格。(6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科举制度。(8分)
(3)材料三中,宋应星和龚自珍充满郁闷的感叹原因是什么?说明什么?(4分)
(4)根据材料四,如何解读康有为认为甲午战败割地赔款全是八股考试惹的祸?(4分)
(5)谈谈以上材料启给人们什么启示?(4分)

3.

(2011·浙江温州五校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 乡举里选 。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 今立中立,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绝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材料三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材料四 全党全国人民要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全面落实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各项战略任务,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开创我国人才事业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保证。

——人民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有哪些?(4分)察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4分)
(4)根据材料四回答,当今中国大力做好人才工作、建设人才强国有何重大意义?(4分)
(5)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