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试题11)〖名题分解〗

适用年级:不限年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42 浏览数:121

一、单选题

1.

(2012·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测)下列内容不属于元代中央集权措施是(  )

A.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B.中书省长官负责决策C.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宣慰司D.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管理

2.

(2011年3月泉州市质检14题)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记述,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及内容如下:

科目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以上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  )
①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②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③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

(2012·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测)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体现了君主制中的三权分立  ②有利于决策时的集思广益  ③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  ④对隋唐的政治影响深远

A.①②③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②

4.

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以受封土地为列侯。此项措施的实施使得(  )

A.汉初以来的分封制被废除B.宗法制得以重新确立C.王国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D.土地兼并更加严重

5.

(2011年3月太原市测试3题)虎符是古代的兵符,是帝王或将帅授予下属调动军队的凭证。从春秋战国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能够体现后世统治者替代虎符作用的制度设计是(  )

A.秦朝设立太尉B.隋唐设立三省C.宋代设枢密院D.清代设军机处

6.

(2011年3月洛阳市统考24题) 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 该材料所述中国古代机构应该是(  )

A.唐朝门下省B.宋朝中书门下C.元朝中书省D.明朝内阁

7.

(2011·泰州高三期中联考) 故太平君子,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予,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予,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该材料说明唐朝科举考试(  )

①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②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  ③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唯一途径  ④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8.

(2011年1月河南安阳高三期末4题)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即济评价某制度时说: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敝……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和。 他评价的是(  )

A.察举制B.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D.科举制

9.

(2012·汉寿一中高三期中考)《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 山川形便 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 犬牙交错 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

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10.

(2012·益阳箴言中学高三二模)潘维《中国党政体制——现行政体的由来》: 古代中国社会很少能看到欧洲那种数百年的世家贵族,根据有人统计,宋代一半以上的进士,前三代没有人任过官。明清两代有43%的士绅出身于贫寒家庭。可以说,在平民与精英之间,以及在社会三大主要阶层(精英)地主、士绅与官僚之间,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与对流。 这一 循环与对流 的枢纽是(  )

A.九品中正制B.科举制度C.察举制D.世袭制

11.

(08—09上韶关一中高一10月月考) 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 这套 制度 包括(  )
①行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度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③④

12.

(2011·浙江杭州萧山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隋唐时期确立和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当时人们根据具体职能把 六部 分别概括为 六字。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分析 最有可能描述的是(  )

A.工部B.礼部C.户部D.吏部

13.

(2012·襄阳四校高三期中考)汉代最基层的官吏要把诏书抄写在乡亭的墙壁上,后来改为书写在木板上,或直接以 扁书 悬挂在市里乡亭。这种现象说明汉朝(  )

A.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B.皇帝直接对人民进行统治C.基层官吏直接对皇帝负责D.皇帝通过政令的贯彻来控制地方

14.

(2012·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十月检测)宋朝大臣文彦博劝说当朝皇帝: 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这一观点可以反映出古代中国政治的实质是(  )

A.独裁政治B.分权政治C.官僚政治D.贵族政治

15.

(2012·天津六校联考)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

秦朝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16.

(2012·天津六校联考)西汉建国后,总结秦朝灭亡教训时认为: 秦据势胜之地,骋狙诈之兵……姗笑三代,荡灭古法,窃自号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无)骨肉本根之辅。外亡(无)尺土藩翼之卫。 基于这一认识,西汉政府实行的措施是(  )

A.分封同姓王B.实行刺史制度C.实行察举制D.建立中朝制度

17.

(2012·天津六校联考)从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你认为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  )

A.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B.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

18.

(2012·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考)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化。下列制度体现了这种变化开端的是(  )

A.推恩令的实行B.中朝官权力加强C.三司使的设立D.科举制的创立

19.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 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 斑马式 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这一做法(  )

A.造成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统治B.为后世完善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经验C.加强了皇帝的君主专制权力D.正确吸取了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20.

(2012·山西高三二诊断)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 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 这反映了元朝(  )

A.皇权被削弱B.相权得到加强C.中书省独揽大权D.中书省职能专一

21.

(2012·山西高三二诊断) 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 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 材料表明科举制(  )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B.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C.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D.有效地防止了政权被颠覆

22.

(2013·湖北省稳派高三强化训练)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 省管县 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史,阅读下表: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23.

(2012·长沙市一中高三月考一) 南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科举录取进士601人,其中官僚出身184人,平民出身417人。 这反映出宋代士大夫阶层(  )

A.全是由进士构成B.深受八股文之害C.世卿世禄世代为官D.具有较广泛的平民基础

24.

(2012·长沙市一中高三月考一)鲁迅先生在《看镜有感》中有一段很有名的话: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 这表明鲁迅主张(  )

A.弘扬国粹,捍卫传统B.对外来文化要保持高度警惕C.吸收外来文化是自强自信的表现D.接受外国东西易为异族奴隶

25.

(2012·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一联)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 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材料表明汉唐时期的选官制度(  )

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B.扩大了官吏的来源C.适应了阶级关系变动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6.

(2012·山西高三二诊断) 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 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 材料表明科举制(  )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B.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C.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D.有效地防止了政权被颠覆

27.

(2012·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二)元朝 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元朝统治者 南向控制 的治国理念B.使地方缺乏实行割据的物质基础
C.借鉴了历史上地方行政划界的划分方法D.体现了肥瘠搭配的划界原则

28.

(2011年3月鹰潭市一模25题)九品中正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它上承两汉时的察举制度,下启隋唐时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下列有关九品中正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士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并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②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③在这种选官制度下,真正有才学、但出身卑微的人不可能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④隋文帝设进士科,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方法取代了九品中正制

A.①②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9.

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材料所说的这一制度创立于(  )

A.汉朝B.隋朝C.唐朝D.宋朝

30.

(2011·河南洛阳高三统考)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据此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应为 社会流动增大 。出现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形成B.分封制逐渐瓦解C.监察制度建立D.王位世袭制遭到破坏

31.

(2012·开封高三10月月考) 承先祖一脉相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耕惟读。 这副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战国晚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

32.

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33.

(2012·温州十校高三期中考) 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此语讽刺的可能是(  )

A.九品中正制B.察举制C.世卿世禄制D.八股取士

34.

(2011年4月海口调研5题)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 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 由此可见, 中朝 (  )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35.

(2012·陕西师大附中高三月考)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情况

项目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数量

22

25

25

9

25

7

7

8

8

形成表格所示这种局面的原因有(  )

①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支持  ②发展农业的需求  ③传统科学注重应用学科  ④科举取士的促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6.

(2012·江西师大附中高三月考)乾隆帝认为: 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庸代为经理。 当时的官员视察西藏指出: 边氓(民)之气宜静不宜动,此等番民羁縻之足矣,召募垦田,患有不可胜言者。 对于清朝上述政策理解正确的是(  )

A.对少数民族采取放任政策B.不重视边疆地区经济发展C.采取因地制宜的统治政策D.在边疆地区推广农耕经济

37.

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

时期

两宋

明清

比例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和公平、公正

二、材料阅读

38.

(2012·广东实验中学高三测试)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选官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止,经历了1300年。阅读下列材料,全面了解和评价科举制度。(26分)
材料一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史中,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更是不计其数。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密切关系。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是极少数,许多名臣、名相,以及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为科举出身。唐太宗李世民赞叹科举收罗了四海英才,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元朝)高明《琵琶记》

材料二 英国学者郭施拉在《开放的中国》一书中呼吁:这一伟大帝国的各项设施中,没有哪一项能像开科举、从最有才华的青年中选拔政府官员那样,给予其创立者这么大的荣耀。……在中国,学而优则仕,人人机会均等。……这一原则出类拔萃,完全值得其他国家采纳,至于如何运用,则取决于试行国的国情。近代西方人把科举称为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孙中山曾十分欣赏英国通过考试选拔文官的制度,考察研究的结果却是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
材料三 明朝宋应星在其科学巨著《天工开物》中感慨地写道: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晚清大思想家龚自珍才华横溢,却因楷书稍差名列下等,龚自珍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感叹。
材料四 1898年春,维新派人士康有为在圆明园面见光绪皇帝时,就曾力陈八股考试的罪过,指出学八股者不考地球各国之事,造就出来的是一批又一批的庸才,当国难临头的时候毫无用处,故台、辽之割,不割于朝廷而割于八股;二万万之款,不赔于朝廷而赔于八股。一句话,甲午战败割地赔款全是八股考试惹的祸!
梁启超在《变法通义·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1)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按示例填写表格。(6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科举制度。(8分)
(3)材料三中,宋应星和龚自珍充满郁闷的感叹原因是什么?说明什么?(4分)
(4)根据材料四,如何解读康有为认为甲午战败割地赔款全是八股考试惹的祸?(4分)
(5)谈谈以上材料启给人们什么启示?(4分)

39.

(2012·温州十校高三期中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 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 ,来为自己壮胆。
材料二 中国的科举制度为百科全书学派们普遍叫好,认为铲除了贵族的世袭制,每个人靠自己的本事, 学而优则仕

——以上均摘编自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人们 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 的社会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百科全书派的主张体现了怎么样的时代精神?根据所学知识,从选官标准和推行的年代两方面比较中国古代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的不同。(8分)

40.

(2012·河北保定高三摸底考)结合材料及所学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下表是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有关中学堂一二年级的课程与课时: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国语

历史

地理

算学

博物

图画

体操

一年级

1

9

4

8

3

2

4

2

1

2

二年级

1

9

4

8

2

3

4

2

1

2

材料二 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

——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1901年)

材料三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1)据材料一二,分析清政府新式学堂的特点,分析为何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4分)
(2)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科举考试的态度及理由。(3分)
(3)如何理解材料二和材料三对科举考试的相反态度,谈谈你对科举考试的认识。(9分)

41.

(2012·湖北100所重点中学高三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宰相 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 宰相 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 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材料三 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 宰相 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5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 三省体制 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2.

(2012·长沙市一中高三月考一)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考功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文武百官功过、善恶之考法及其行状。……其考法,凡百司之长,岁较其属功过,差以九等,大合众而读之。
流内之官,叙以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一曰献可替否,拾遗补阙,为近侍之最;二曰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二十五曰市尘弗扰,奸滥不行,为市司之最;二十六曰牧养肥硕,蕃息孽多,为牧官之最;二十七曰边境清肃,城隍修理,为镇防之最。
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无最而有二善为中上,无最而有一善为中中,职事粗理,善最不闻,为中下;爱憎任情,处断乖理,为下上;背公向私,职务废阙,为下中;居室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有下下考者,解任。

——《新唐书·百官一》

材料二 古代的考核实践始终建立在德绩结合的功绩制基础上,自宋以后将资历考核补充进来,最终形成了以德绩为主,年资补充的考核特点。……同时,古代官吏考核实践中所暴露出的缺陷也值得我们警醒。例如,只唯上、不唯实,导致官僚作风;考核指标虽然全面但所占比重不合理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阻止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继续发展的桎梏。

——王雪竹《中国古代考官机制的嬗变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古代官员的考核机制。(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