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1年山西太原高三调研31题)(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代夏作民主。 ” ——《尚书》 材料二 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材料三 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牧,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中华通史》 材料四 “民主 ”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西方民主的特点是强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多党竞选、权力制衡等等。自洋务运动失败后,中国出现了开设议院的各种方案和对民权、自由观念的宣传,如康有为以 “几何原理 ”的形式肯定人人生而平等,严复提出西方因为 “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而强盛,中国民主启蒙由此发端。——《世界文明史》 (1)指出材料一中 “民主 ”的含义。(1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的问题。(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近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体制有何异同?(4分)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清末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的背景和思想核心。(5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13·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统考)(12分)制度变革、思想演进,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强弱,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宰相是辅弼重臣的总称。宋承唐官,然两代宰相之设制精神颇相歧异。唐代相制重在谨慎大政,而宋代以杜绝强臣专擅之弊为要。 (1)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宋宰相制度的异同。(6分) 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2)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 “文化昂进 ”所呈现的特征(6分) |
2. |
(2013·山西省高三第二次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公选制——两汉开国之初,尚有不少武力功臣。可是一旦百废俱兴,尤其是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察举、征辟之事应时而兴。察举征辟就是从民间访求有才有德而又未仕之人,由于征诸乡里,因有 “乡举里选 ”之说。我称此制为 “公选 ”。公选的名目很多,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等科。 ——张传玺《秦汉中央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 材料二 显而易见的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 同以往的察举、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代的 “乡贡 ”,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更不同于辟除制下的自行任免,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不过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 “乡试 ”,实际上已经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刘文瑞 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朝推行察举制、征辟制的原因。材料一作者为什么称察举制为 “公选 ”制?(4分)(2)依据材料二说明,相对于察举制,科举制的变化是什么?以察举制发展的事实说明这一变化的作用。(6分)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认识。(3分) |
3. |
(2011年1月永州市一模26题)(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德森说,“……前现代的帝国与王国竟能够轻易地维系他们对极度多样而异质并且经常是居住在不相连的领土上的臣民的长期统治。 ”各地人民效忠的通常不是一个现实国家,而是经由文字和经典从古代继承下来且已沉淀为集体无意识的伦常制度,它维系着一个抽象的国家观点。 ——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材料二 交通落后成倍放大了国土的距离。当时中国国土面积比整个欧洲还大,路上走一年半载,未必能从京城到达最偏远的边疆,更别说全国的有效管理了。…… “儒学教育本身的威信,在被近代受到西方教育的本阶层的成员破坏之前,在民众中一直坚如磐石 ”。 ……这个庞大的想象共同体在清末民初遭遇了严重的解体危机:外有列强环伺蚕食,内有 “割据诸侯 ”占地为王,而汹涌而来的西潮对一直维系着这个想象的共同体的完整的儒教 “名分大义 ”形成巨大冲击。 ——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材料三 全球化不仅侵蚀着国家主权,同时也激活了民族主义……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文化认同出现动摇,而且国家的认同与归属感也遇到严重的挑战。……尽管全球化进程加深引起对国家的认同的侵蚀,但目前国家仍然是最具权威和组织能力的共同体。…… “它不是在消亡,而是正在被重新想象、重新设计、重新调整以回应挑战……”——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是怎样维系 “国家观点 ”的?(4分)(2)依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中央政府对全国有效管理减弱的原因。(3分) (3)你如何看待全球化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试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