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1·浙江温州五校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 “乡举里选 ”。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 今立中立,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绝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材料三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 材料四 全党全国人民要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全面落实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各项战略任务,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开创我国人才事业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保证。——人民网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有哪些?(4分)察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4分) (4)根据材料四回答,当今中国大力做好人才工作、建设人才强国有何重大意义?(4分) (5)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4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12·湖北100所重点中学高三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宰 ”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宰相 ”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 “宰相 ”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 “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材料三 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 “宰相 ”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5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 “三省体制 ”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2. |
(2012·温州十校高三期中考)(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 “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 ”,来为自己壮胆。 材料二 中国的科举制度为百科全书学派们普遍叫好,认为铲除了贵族的世袭制,每个人靠自己的本事, “学而优则仕 ”。 ——以上均摘编自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人们 “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 ”的社会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百科全书派的主张体现了怎么样的时代精神?根据所学知识,从选官标准和推行的年代两方面比较中国古代 “世官制 ”、 “察举制 ”、 “科举制 ”的不同。(8分) |
3. |
(2012·广东实验中学高三测试)(26分)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选官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止,经历了1300年。阅读下列材料,全面了解和评价科举制度。
材料一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史中,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更是不计其数。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密切关系。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是极少数,许多名臣、名相,以及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为科举出身。唐太宗李世民赞叹科举收罗了四海英才,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 ——(元朝)高明《琵琶记》 材料二 英国学者郭施拉在《开放的中国》一书中呼吁:“这一伟大帝国的各项设施中,没有哪一项能像开科举、从最有才华的青年中选拔政府官员那样,给予其创立者这么大的荣耀。……在中国,学而优则仕,人人机会均等。……这一原则出类拔萃,完全值得其他国家采纳,至于如何运用,则取决于试行国的国情。”近代西方人把科举称为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孙中山曾十分欣赏英国通过考试选拔文官的制度,考察研究的结果却是“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科举制度。(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