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杭州地区2009届高三第1学期期中联考)古代中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创设了若干制度。这些制度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十六年……遂并天下……丞相绾等言: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王)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混战),周天子弗(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甚足易制(容易控制)。……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1)秦王赢政即位那一年(即秦王赢政元年)是公元前246年,那么材料中 二十六年 指哪一年?(1分)李斯主张建立郡县制,根据材料,指出他的理由是什么?(2分)
材料二 古代战争水平不高,崇山峻岭、长河大川都是天然的防守工事。因此如岭南山地,如四川盆地,如山西高原,都是地理条件极佳的割据区域。……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一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一一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

(2)根据材料,判断元代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1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采用这种划界原则的原因。(2分)
材料三 汉武帝创始了一条新的法制,即派遣中级人员(六百石)巡行郡国,察考大吏(二千石)的成绩和罪恶,随时向中央快速汇报,这种官职叫 刺史

——赵俪生《赵俪生文集·第三卷》

材料四 (西汉)成帝末,翟方进、何武乃言:“《春秋》之义,用贵治贱,不以卑临尊。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请罢刺史,……”而朱博以汉家故事(指汉代的传统制度),置部刺史,秩卑而赏厚,咸劝功乐进(指为获皇帝赏识,积极性高)。……”于是……复置刺史。

——顾炎武《日知录·卷九》

(3)请将材料三和材料四进行对比阅读,然后用材料三中的信息解释材料四中 以卑临尊 的含义。(1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解释刺史 秩卑 有什么积极作用?(2分)
(4)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控制演变的特点。(3分)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15·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一·26)(24分)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地方长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 第一帝国 ,隋唐宋为 第二帝国 ,明清则为 第三帝国 。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 外向 开放 ,带 竞争性 。与明清之 内向 保守 非竞争性 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效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四 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可以从多种维度来考察。当我们对这两种政治文化从宏观上作一个粗略的观察后,有一种现象令人十分醒目。这里权且将其概括为 。无疑,这是一对模糊的概念,这里用来概括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特征。它们包括这两种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道路、它们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层面的表现、以及隐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深处的政治思维定势和政治心态。

——丛日云《: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分析》

(1)结合材料一,说明 各自建立了什么制度?有何优越性?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 大变动 分别指什么?(2分)请用明清时期各一个典型史实证明材料一中 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 的观点。(2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第二帝国 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 第一帝国 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6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 这两种个性特征在古代中国和希腊的政治制度方面的基本表现,并简析其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10分)

2.

(2015·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6)(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在世界历史的长剧中,属于英国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着实不多见。但正是这个不爱走极端的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至少是西方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1)比较材料一中的图7和图8,提取两幅图所反映出的历史变迁的信息。(4分)
(2)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对材料二中的 变动 不变 的内涵加以解读。(8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为现代世界奠定 基石 的主要表现。(6分)

3.

(08年广东佛山三水实验中学高三10月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青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联何忧也!
(1)据材料一,唐代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2)材料二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2分)
材料三 洛克提出实行法治原则,防止专制独裁的统治。他说:统治者应该以正式公布的和被接受的法律,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和未定的决议来进行统治。这些法律不随具体情况而变化,要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且,这些法律的最终目的且唯一的目的是为人民谋福利。……洛克提出了著名的分权理论。他把国家主权分为三种,即立法权、行政权(有的称执行权)和对外权(有的称联盟权)。立法权就是制定和公布法律的权力,即有权指导如何运用国家的力量,来保卫社会及社会成员。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由民选的议会来掌握。在君主制国家中,两种权力(行政权和对外权)应联合在一起,委托于君主。但行政权和对外权必须从属于立法权,君主必须服从民选的议会。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一教学参考书《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材料四 洛克只注意到立法权应当同行政权严格地区别开来,却没看到司法权也是应同行政权相分立的。行政、司法不分,这是宪政制度理论中最忌讳的一种形式。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一教学参考书《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3)据材料三,洛克强调法治原则的目的是什么?洛克主张建立的是什么形式的政治体制?依据材料三阐述你的理由。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洛克提出这些主张的现实目的是什么? (3分)
(4)据材料四,洛克的分权理论有什么欠缺?近代哪个国家在政治体制建设中弥补了这种欠缺?这个国家实践的是哪个启蒙思想家的什么理论?(3分)
(5)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唐代的权力分配与洛克的主张是否一致?简要阐述你的理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