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山东省济宁市2009届高三11月质检)(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主父偃)偃说上曰: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 ——《汉书·主父偃传》 (1)材料一中的 “上 ”指那位皇帝? “上 ”为什么实行 “推恩 ”?(4分)材料二 行省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 “中转站 ”。 (2)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二归纳行省的主要特点,分析元朝设置行省的积极影响。(6分) 材料三 邓小平曾经指出: “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 ” (3) “民族区域自治 ”的基本含义是什么?(2分)新中国最早和最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两个?(2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意义?(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各个时期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体现出的共同特点。(2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15·河北高三1月质量监测·40)(25分)中国古代科举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创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 “至公 ”,……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 “平民政治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在西方社会倡导 “自由、平等、博爱 ”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出的 “机会均等 ”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摘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材料三 在科举废后不久即称赞科举的伟人是孙中山。民国刚成立,他就说: “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唯考试。 ”孙中山对中国社会和讲究人情与关系的民族性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后来在看到民国建立以后各路军阀拥兵自重、强权决定官员选任的状况之后,一再对科举制作出赞美的评价。——摘自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科举制是封建社会 ‘平民政治 ’”的内涵。(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方国家改革文官任用方式的原因。(9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两度称赞科举制的政治意图,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选官制度的认识。(8分) |
2. |
(2015·北京东城示范校高三第一学期综合能力测试·33)(13分)中国历史上的官员籍贯回避制度,源远流长。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帝规定除京畿外,其余地方上至郡国守相,下迄县令、长、丞、尉,均不用本郡国人,这是明确规定籍贯回避的最早记载。唐代规定官吏不得在本籍及其邻近州县任职。宋代规定地方官不得在原籍任职,与本人或本家族有密切利害关系的地区,如本人或其父辈曾经生活过或曾任职、置有财产等地区,都在回避范围之内。清代进一步规定,即使待任命的官员,其籍贯与即将担任官职的地方,虽然不属于同一省、府、县,但二者相隔距离只要在五百里之内也必须回避。 ——摘自吕建中《中国古代的人事回避制度及其意义》 (1)结合史实说明西周时期为什么没有实行官员籍贯回避制度?(4分)(2)结合材料,分析官员籍贯回避制度的发展趋势和作用。(5分) (3)古希腊的克里斯提尼曾推行地域部落取代氏族部落的政策,与中国古代官员籍贯回避制度相比,本质上有哪些异同点?(4分) |
3. |
(2013·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月考)(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二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2004年2月24日《香港商报》发表社评:“……香港回归祖国6年多以来的实践证明, ‘一国两制 ’正是确保香港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繁荣稳定的根本性制度保障。 ”——新华网 材料四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指出: “我们国家大、人口多,情况复杂,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赋予地方必要权力,让地方有更多的因地制宜的灵活性,发挥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增强整个经济的生机和活力。 ”——唯实《中国共产党关于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和实践》 (1)据材料一分析汉初分封王侯的原因。(1分)其结果如何?(1分)为解决这个问题,西汉统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2)据材料二、三、四,归纳新中国成立后为维护国家统一采取的主要措施。(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2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当今社会形势,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