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福州八中09届高三第二次质检)(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指的是唐朝的哪项制度?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项制度使丞相的权力有何变化?(3分)
(2)材料二中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4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自秦到宋丞相制度的发展。(8分)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17·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一模·12)(18分) 古今中外政治制度在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设监州,与知州平列,其职责为: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
材料二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1889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但同时,英国又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 民意代表机关 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时至19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

——《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材料三 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回答黄炎培如何跳出 人亡政息 的历史周期率时,肯定地说: 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监州的设置针对什么问题(2分),反映北宋什么政治趋向(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特点(3分),分析其积极意义(4分)。
(3)据材料三概括毛泽东的核心思想(2分),用建国初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史实加以印证(2分)。这些史实反映了新中国政治的什么特点(1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权力运行的认识(2分)。

2.

(2015·江苏南京、盐城二模·21)(13分)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 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 诸侯更相诛伐 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3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 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 ?(4分)

3.

(2014·河南信阳二模·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土司制度也称 土官制度 ,是中央王朝对少教民族地区实行管理统治的羁縻制度。自元朝开始,恩施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由朝廷颁发印信,每年需向朝廷进贡,并有征调赋役的义务。其地位世代相袭以保持独家统治特权。他们掌握着军、政、经济、文化及诉讼、刑罚等。政治上依靠封建王朝,册封世袭,划疆分治,军事上实行土兵制度,以种官田、服兵役的方式把农奴组织成土官武装。在土司制度下的百姓皆为农奴,这种封建农奴制就是土司制度的经济基础。恩施地区土司以明代为最盛时期,当时的大小土司有35 个。
所谓 改土归流 ,就是把永久世袭的土官改变为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明朝以来开始实行了改土归流政策。清朝也不断地实行改土归流政策。1731年(雍正九年)改土归流高潮结束,基本上完成了清政府预期任务,大部分土司地区皆改为流官统治。政治上废除土司的统治;经济上在土司地区实行科田纳粮,由中央王朝直接征收粮赋;军事上解除土司的武装和收缴土司的武器。

——摘编自《中国土司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述元明清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的原因和积极作用。(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明清时期的 改土归流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