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徐州市2008届高三摸底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 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元史》

材料三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 朝议 如何管辖地方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种意见?这两种意见的最主要分歧是什么?(4分)
(2)材料二表明,元初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存在着怎样的争执?其实质是什么?(3分)
(3)材料三表明,元初地方行政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3分)
(4)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2分)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22·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汉武帝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物。他做了许多前人未曾做过的事。夏曾佑《中国古代史》曾说: 案中国之政,始于汉武者极多。 汉武帝在位的五十余年(前140—87年),是西汉王朝最强盛的时期。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适应封建统一国家发展的需要。

——整理自罗义俊《汉武帝评传》等

材料二
事实上,行省在具有地方最高官府性质的同时,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仍然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人有时还把行省称为 外廷 政府 。这正反映了行省所具有的二重性质。行省官恃宰相名分,兼握财赋、兵甲诸权,是元行省权重的形象写照。至元二十八年前后,元廷制订了一整套比较严密的政策,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的模式内。这种政策和规则对行省制的性质及功用,都是至关重要的。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1)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视角分别指出中国之政中 始于汉武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并简要分析这些措施的共同意义。(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行省的 二重性质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廷如何 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的模式内 。(5分)

2.

(2020·江苏扬州高三下学期期初检测·21)(12分)为了选拔、管理人才,汉朝实行察举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帝)元光元年,帝於是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又制: 郡国口二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四十万以上二人……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

——《通典卷第十三·选举一》

材料二 元光元年五月,诏贤良曰: 朕之不敏,不能远德,此子大夫之所睹闻也,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 ……(元朔元年)十一月,诏曰: 朕深诏执事,兴廉举孝……今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积行之君子壅于上闻也。 有司奏: 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奏可。

——《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 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夫选用失于上则牧守非其人矣,贡举轻于下则秀孝不得贤矣。……于时悬爵而卖之,犹列肆也;争津者买之,犹市人也。

——《抱朴子外篇·卷二审举第十五》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察举制的选官标准。(4分)
(2)结合材料一、二,归纳察举制的特点。据材料二回答,汉武帝保证察举制推行的措施。(4分)
(3)据材料三,指出察举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综上所述,你认为如何才能保证人才选拔制度的公平公正?(4分)

3.

(2019·福建福州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刘邦一入关中就宣布废除秦朝苛政,与民约法三章。惠帝四年, 省法令妨吏民者 ,除《挟书令》。高后五年, 驰商贾之律 。文帝五年, 除盗铸钱令 ,十三年, 除肉刑法 除田之租赋 。汉初萧何在秦律的基础上增删修订成《九章律》。另外汉朝的法律有律、令、科、比等各种形式,律是已经成文的东西,如《九章律》以及汉武帝时期的六十篇等。而令则主要是皇帝的诏令,它的法律效力高于律。汉宣帝时,廷尉杜周办案, 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 。别人指责他时,他理直气壮地回答: 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出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之是,何古之法乎?

——摘编自车佐贤《从出土简牍看秦汉法律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材料二 1904年,清廷设立了修订法律馆,开始删改旧律,订定新律。其中,《钦定大清刑律》的修订,立法耗时最久,争议性最大。以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礼教派认为修订新律应 浑道德与法律为一体 ,尤不应偏离中国数千年相传的 礼教民情 。沈家本等人主张大力引进西方近代法律理论与制度,运用西方国家的 通行法理 ,主张彻底改革中国旧有的法律体系,被称为法理派。经过激烈的争论,新律引进了资产阶级法律原则、制度,建立起了近代法律体系,《钦定大清刑律》主张尊卑、良贱、男女在法律上平等。同时,在礼教派坚持下,礼教在新律中也得以体现。这场礼法之争总体上以法理派的胜利而告终。

——摘编自肖明明《清末礼法之争与法律文化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统治阶级的法律思想,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比较清末修律过程中论争双方法律思想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这场 礼法之争 。(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