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13·广东江门高三期末·39)(24分)选举制度的变迁反映了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选举 ”一词早已见诸古代文献,其狭义或是指古代文献认为在三代就已存在的 “乡举里选 ”,或是指从西汉起已确定地形成制度的察举(荐选),这种狭义的 “选举 ”常提出来与后来的 “科举 ”(考选)相对而言,如元代陈佑三言 “今之议者互有异同,或以选举为尽美而贱科第,或以科第为至公而轻选举。 ” 中国古代的 “选举 ”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 “选举 ”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节选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请回答:(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的 “选举 ”有哪些具体制度?(3分) (2)试从政治、思想、文学角度举例论证材料中 “以科第为至公而轻选举 ”在宋代的先进性。(6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19·江苏宿迁高三上学期期末·21)(14分)古代中国,保持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互动通畅,是国家实现对地方有效治理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帝国建立了庞大帝国的内建系统,包括道路系统和官僚体系。……就秦朝的郡县制度来说,从考古发掘统计出来的数据可以发现,甚至最小的县城的县长或县令,往往是由秦帝国的中下级军官转任,中央的命令可以从上到下传达到地方,效率相当不错。秦帝国的道路系统,在中原地区是两横两直四条主干道,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外展开若干条辐射线。这样的内建系统,传达命令效率很高,得到神经末梢回馈讯息的效率却有所不足。 材料二 汉代的制度是由董仲舒设计的一套相当清楚的察举制,将过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落实为定期由地方官员选择当地优秀人才送到中央,在中央实习种种政务,然后再派到各处去工作。这样一个察举制度,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讯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央。 材料三 唐朝真正走向灭亡,应当是唐末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导致的。……唐末的气候并不寒冷,照说不应该有过不下日子的情形,也只能是因为课税太重,而政府上层不了解民情,百姓实在没法忍受的时候,才会铤而走险起来造反。……唐朝政府的上层是由一小群贵族长期垄断的,那些来自民间的科举进士,其中不少也是贵族的子弟。更何况,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真正进入决策阶层。另外一方面,唐朝的地方官员在回避本籍的制度下都是外来者,对地方情形并不了解,而且又经常更换职务。因此,汉代地方官员可以承担的回馈信息的职能,在唐朝并不能实现。于是,小乱变成大乱,大乱连续不断,那么庞大辉煌的朝代,也就在农民的锄头和镰刀下,分裂成许多小国。 ——以上材料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内政系统的特点并分析其优劣。(5分) (2)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贡献并分析其影响。(3分) (3)据材料三,分析唐朝制度建设方面的缺陷与其灭亡的关系。(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认识。(2分) |
2. |
(2018·北京东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题·33)(12分)中国古代中央权力的制约与分权
材料一 表3
材料二 上(太宗)谓黄门侍郎王曰: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 ——《资治通鉴》 宋朝设官之制……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皇宫),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马端临《文献通考》卷47 宋初,中枢权力机构在事权上不相上下、互相钳制。——选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研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明唐、宋中枢权力的分权与制约。(6分) |
||||||||
3. |
(2017·天津五区县高三期末·26)(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洪武三十年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为考试官,因所录51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称南榜。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因此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明太祖朱元璋命于落第试卷中再择卷复阅,增录北方人。但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有人上告说刘三吾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朱元璋大怒并亲自策问,取录61名。因所录者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此事件开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此后遂成定制。 ——摘编自《明初南北榜案》 材料二 实际上,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鸦片战争时,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里,中国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曾考虑以后英国是否也要采用。各种议论的结果,同样在英国也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今天已经广泛普及。——摘编自《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材料三 1853年,杜威廉和他的助理,原商务部次长诺斯科特向英国政府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常任公务员制度的构成》,在这份报告中有两条重要的内容直接促成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第一,废除个人恩赐制和政党分肥制,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制;第二,行政事务分为决策类与执行类,实行两官分途而治。——摘编自秦勃《两官分途下的西方文官制度:挑战与变革》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初科举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解释变化的原因。(6分)(2)依据材料一、二、三,指出英国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异同。(6分)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选官制度的认识。(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