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形成(2013届高考各地高三模拟)

适用年级:不限年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61 浏览数:191

一、单选题

1.

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 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这里的 转折 是指(  )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设立 中朝 外朝 制度C.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2.

据《史记》记载,汉文帝佞臣邓通曾对丞相申屠嘉礼仪怠慢,申屠嘉严斥邓通,并招其至丞相府,依律欲斩之,后文帝求情方才得免。这说明(  )

A.汉初礼仪制度至上,无人可以违背B.汉初丞相位望隆重,皇帝也礼让三分C.丞相中屠嘉专权,汉文帝大权旁落D.丞相申屠嘉刚直不阿,坚决维护法度

3.

三省六部制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此制度的积极作用是(  )

A.使封建选官用人制度得以完善B.分解相权,削弱了皇帝的权威C.扩大议政范围,有利于政治民主D.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机构效能

4.

官僚集团以皇帝为首,他们的决定最后要得到皇帝的认可,才可实行。一次汉文帝出行,有人惊了他的马,这个人被送交廷尉治罪,廷尉张释之只让他交纳罚金,文帝认为处罚太轻。张释之说,假如你当时把这个人杀了也就算了,现在在我这里,那就得依法办事,最后文帝只好让步。这表明(  )

A.廷尉做到了依法治国B.官僚集团的抗衡制约了皇权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皇帝不受规章制度的约束

5.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 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 钱先生所述的第一级和第三级演进分别开始于(  )

A.秦汉 隋唐B.西周 秦汉C.西周 隋唐D.秦汉 明朝

6.

唐代规定:一切政府法律,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

A.注重依法治国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C.皇权不断加强D.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7.

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 这反映出唐代(  )

A.宰相有职无权B.皇权至高无上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D.尚书省地位下降

8.

太宗命曹彬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其伐辽,一日内六招枢密院计议而中书不预闻。 (钱穆《国史大纲》)这说明当时(  )

A.军事行动保密性强B.政府执政效率较高C.吏治混乱职责不明D.相权受到较大削弱

9.

《旧唐书》载: 长庆、大和中,(狄兼谟)历郑州刺史,以治行称,入为给事中(中央官职)开成初,度支左藏库(掌管财政的机构)妄破渍污缣帛等赃罪,文宗以事在赦前不理。兼谟封还敕书,文宗召而谕之日: 嘉卿举职,然朕已赦其长官,典吏亦宣在宥。然事或不可,卿勿以封敕为艰。 由此不能看出(  )

A.给事中隶属于门下省B.给事中可以否决皇帝旨意C.体现了皇权独尊的地位D.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10.

汉武帝建立中朝,东汉时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唐初军国大事由三省长官合议于政事堂,玄宗时将政事堂改名中书门下,其他官员加同平章事之衔参政,三省长官渐次被排除于宰相之列。由此可见,汉唐政治的发展趋势是(  )

A.内朝权力上升B.分权制约体制完善C.决策权集中D.行政效率提高

11.

有史书记载某朝代政治制度时说: 计财之任虽三司之职,日生烦务、常程计度、薄书期会,则在有司:至于议有系于郡国之体、事有关于安危之机,其根本在于中书、枢密院,非有司可得而预也。 材料反映了该朝代(  )

A.中枢部门根据行政的程序环节分工设立B.中书、枢密院掌控国家最高决策权C.三司、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权力相互掣肘D.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

12.

国初沿五代之制.量使以总国计,应四方供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 计省 ,位亚执政,目为 计相 (《宋史》)文中的“……”应为(  )

A.通判B.中书门下C.枢密院D.三司

13.

康有为在《拟免跪拜诏》中说: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这一演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皇帝集中D.丞相权力日渐削弱

14.

《通考》载: 太祖受命,以宰相专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主武事,副使佐之。 文中的 太祖 是指(  )

A.汉太祖刘邦B.宋太祖赵匡胤C.元太祖铁木真D.明太祖朱元璋

15.

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 无效率 的主要原因是(  )

A.事权的分割B.科举制的完善C.理学的兴起D.租佃制的发展

16.

三司之职……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 这段引文描述的是下列哪一时期的官制(  )

A.秦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17.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

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B.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18.

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萧功秦指出: 中国传统社会……在平民与精英之间以及在社会精英的三大主要阶层(地主、士绅和官僚)之间,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与对流。就传统官僚专制社会所具有的社会流动程度而言,中国可以说是人类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具阶层开放性结构的社会。 中国古代社会 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与对流 的主要因素是(  )

A.卖官鬻爵B.土地自由买卖C.科举取士D.农民起义改朝换代

19.

两宋三百余年间,贡举登科者共有十一万多人,平均每次录取的人数为唐代的十倍左右。更重要的是,唐代登科后,还要经过吏部身、言、书、判的考试,才能走上仕途,宋代士人及第即可释褐入官。这对宋代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

A.创新了人才选拔制度B.吸引大批知识分子参加考试C.扩大了统治基础D.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

20.

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

姓名

官职

出身

萧何

相国

县吏

樊哙

左丞相

狗屠

灌婴

太尉

布贩

出现这种现象与哪种制度有关(  )

A.世卿世禄制B.军功爵制C.察举制D.九品中正制

21.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 材料中的 此制 (  )

A.选拔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B.发掘人才也埋没了其它方面的杰出人才C.人才由地方官考核后任命官职D.是一种公平、公正的用人制度

22.

据《晋书》记载: 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威,犹有乡论余风。 另据《宋史》记载, 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凭借世资,用相陵驾。 两则材料对九品中正制评价的相同点是(  )

A.该制度实行之初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B.该制度选官用人只重门第C.该制度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D.该制度具有封闭性、凝固性

23.

时人评说: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向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对这番话,下述理解与史实相符的是(  )

A.汉代察举制度的流弊,推举出的文人及武将多不适任B.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子弟才识平庸
C.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怯于外侮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造成文人武将都不能胜任其职

24.

士的地位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在社会流动中,成为上下升降的汇聚之所,观念转变也较快 。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察举征辟制导致知识分子最善于接受新思想B.九品中正制促成士中大部分成为社会的上层
C.科举制为知识分子的上升提供制度性途径D.农民起义式的社会流动知识分子不能上升

25.

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认为: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及,夫固无如之何。 为解决 前此选举 所带来的弊端,中国封建统治者推出了(  )

A.科举制B.察举制C.征召制D.九品中正制

26.

有学者认为: 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影响到社会开放的程度。 从这一观点出发,唐朝社会开放程度较高,主要得益于实行(  )

A.察举制B.均田制C.朝议制D.科举制

27.

晋初刘毅在《请罢中正除九品疏》中说: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下列改变这一局面的制度是(  )

A.世袭制B.察举制C.科举制D.九品中正制

28.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过三个阶段,而在第二阶段的后期,又有九品中正制度出现。社会学的观点认为,一个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若以此衡量,则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应该是(  )
①世官制阶段  ②察举制阶段前期  ③九品中正制时期  ④科举制阶段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④③②①D.④②③①

29.

《后汉书·袁闳传》记载“(闳)服阙(即母死服丧——引者注),累征聘举召,皆不应。 可见,当时的选官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30.

从宋代到明清,政府出台越来越严厉的措施,防止 冒籍 ,打击 科考移民 ,目的是(  )

A.维护分封制B.复兴宗法制C.削弱地方势力D.加强专制集权

31.

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B.夏、商、西周时,享有受教育及从政资格的主要是贵族
C.以客出仕 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D.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

32.

2012年度百度搜索风云榜,网络反腐成为当下搜索热词。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确立官员监察制度。下列哪一官职(或官员)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  )

A.御史大夫B.刺史C.门下省D.通判

33.

在隋朝及唐初,御史台只管揭发,并且只要根据传闻即可奏劾。开元之后,在纠举之前,往往要 推覆理尽,然后弹之 。这说明(  )

A.唐朝开元之后监察重证据推演B.捕风捉影是当时监察的特征C.弹劾皇帝是监察官的主要职责D.唐监察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

34.

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孕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 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 令研究者 倍感兴趣 的政治制度是指(  )

A.郡县制B.刺史制度C.科举制D.谏议制度

35.

中国古代的某类官员,他们都是对皇帝不附和,总是对皇帝所有决策政事表示异议。其实这本就是他们的天职,也是他们升迁的途径。 材料中 他们 是指(  )

A.太尉B.谏议大夫C.刺史D.御史大夫

36.

学者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而学者黄仁宇说,宰相的废除,内阁的形成,明朝的皇帝甚至可以几十年不上朝。这反映出(  )

A.中央集权制度十分腐败B.皇帝有制约宰相的权力C.制度治国也是中国古代一种治国方式D.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

37.

元朝初立御史台。忽必烈诏谕说: 台官职在直言,朕或有未当,其极言无隐。 嗣后,数月间 追理侵欺粮粟近二十万石,钱物称是。 忽必烈敕令中书省、枢密院,凡有事与御史台官同奏。廉希宪曾曰: 立台察,古制也。内则弹劾奸邪,外则察视非常,访求民瘼;裨益国政,无大于此者。 从材料中不能够得出(  )

A.御史台官员权限过大招致不满B.御史台官员可以谏言皇帝C.忽必烈借鉴了唐宋的政治文明D.元朝御史台可以纠察百官、追理财赋

38.

明史描述都察院 职责纠劾百官,辨明冤枉,辑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据此判断,明朝时期都察院(  )

A.职权与汉武帝时期十三州部刺史相同B.中央监察机构,且为地方监察机构上级C.可以风闻奏事,实现社会舆论的监督D.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机构,为帝王耳目

39.

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 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这一评价主要是指(  )

A.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B.汉代实行察举制C.重用侍从以削弱相权D.汉初郡国并行制

40.

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 种瓜得豆 。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直接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

A.秦朝郡县制B.西汉郡国并行制C.元朝行省制D.清朝军机处

41.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 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 斑马式 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这一做法(  )

A.造成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统治B.为后世完善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经验C.加强了皇帝的君主专制权力D.正确吸取了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42.

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思想控制C.防止诸侯割据D.加强中央集权

43.

东汉政论家仲长统在《昌言》中指出: 汉之初兴,分王子弟,委之以士民之命,假之以杀生之权。 这一记载可以说明西汉初期(  )

A.加强了中央集权B.实现了选贤任能C.实行了分封制度D.强化了郡县制度

44.

下列汉初统治者实施的政策中不属于意在吸取秦亡教训的是(  )

A.重农抑商B.休养生息C.分封诸侯D.轻徭薄赋

45.

《汉书》分析某一政策 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该政策的作用是(  )

A.稳定西周政治秩序B.削弱周天子权威C.加强中央集权D.扩大诸侯王权力

46.

下面的史料应有两处句号,读材料判断句号应该处于的位置是:《汉书·主父偃传》中,偃说上曰: 古者诸侯地(  )
①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②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③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④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A.②④B.①③C.②③D.③④

47.

汉武帝时,政府明文规定:地处京畿的河东、河内、河南三郡文武长官不得由王室成员担任。其意图是(  )

A.预防地方官员结党营私B.加强国都的军事防御C.废除贵族血缘政治D.防止宗室势力威胁皇权

48.

与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效果类似,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的积极之处主要表现在(  )

A.较好地解决了中央权力的制约平衡B.较好地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C.较好地解决了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D.较好地实现了权力分配问题

49.

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

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50.

元朝行省有权参与议定路府州县所掌的赋税数额、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镇戍于淮河以南的汉军诸万户及新附军等,则直接由行省管辖。材料表明元朝(  )

A.地方享有自治权B.地方形成了割据势力C.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双重性D.地方权力被严重削弱

51.

秦皇、汉武、宋祖均被认为是比较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是因为他们都(  )

A.提高丞相地位B.重视儒家思想C.强化中央集权D.大力发展工商业

52.

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经济衰弱B.唐代建筑技术高超,后代难以超越C.宋代打破坊市界限,疏于维修城郭街道D.宋代以降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

53.

史书称乐山 山川秀发,商贾喧阗 乐山 曾名南安县(秦朝)、犍为郡(汉朝)、嘉定路(元朝),明朝设嘉定州和沐川司,清朝升嘉定州为嘉定府并置乐山县, 乐山 之名沿用至今。 乐山 名称的演变不能说明(  )

A.秦汉在乐山推行了郡县制B.元朝嘉定路隶属四川行省C.明朝废除了西南的土司制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二、开放性试题

5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赵宋王朝在30年前,备受贬损: 守内虚外,积贫积弱 ;30年后,博得赞美: 空前绝后,登峰造极 。《中国文明的反思》一书认为 中国文明的顶峰不是唐朝而是宋朝 ,宋代是 知识分子、官员士大夫以及广大民众的黄金时代 。为证明 宋朝达到中国文明的顶峰 ,作者提出了宋代农民欢乐说、宋代妇女幸福说、宋代官场廉洁说、宋代士大夫人格高尚说,并盛赞宋朝统治者所推行的高薪养廉、保障言论自由等政策,特别是君相互制制、党派互监制和中央集权加仁政的政治设计,比较有效地防止了专制的发生和腐败的蔓延。也有学者提出,不必美化赵宋王朝。
评材料中关于宋朝地位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三、材料阅读

55.

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谕: 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在中国运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戛然而止。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0分)
材料一 由隋文帝草创、经唐太宗大致确立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文官的选拔制度。它以公开、统一的考试作为取士任官的基本途径。它与郡县制结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巩固、强化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科举制也向社会各阶层的知识分子打开了入仕的大门,一方面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冲破了 九品中正制 造成的 世胃镊高位,英俊沉下僚 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倪峻 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作用。(10分)

56.

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是反腐倡廉、预防犯罪的有效手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诸葛亮和白居易自愿向世人公开自己的财产状况,但在封建社会为何无从推广,阻力究竟来自哪里?……孝文帝 反腐 主要依靠由中央直接派出 使者 进行纠察,唐、宋都相继沿袭,但 财产与收入不符 如何惩处,则带有很大的个人好恶和随意成分。

——夏炎《古代官员的财产公开方式》

(1)你认为中国封建社会财产公示制度无从推广的主要阻力有哪些?(2分)据材料一指出封建统治者反腐采用的是什么制度?(2分)其反腐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5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度……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流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连迎权贵,袖私舞弄……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 上品无车门,下品无士族 的局面。隋文帝于开皇中取消九品中正制。

——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至玄宗开元以后,益为社会所尊崇。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拘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

——摘编自傅乐城《隋唐五代史》

材料三 假设你是清政府的一名决策者,1901年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废除科举制。下表中所列因素供你决策时参考:

朝廷尊崇儒家思想,以仁义礼孝等思想治天下和教育臣民

科举以四书五经为主要考察范围,以八股文为样式

全国有几百万人自儿童时代就开始学习科举技能,以此为人生目标

近千年来,科举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新政开始推行

各地纷纷创办新式学堂,但招生困难

(1)概述九品中正制的基本内容,依据材料一分析其被取消的原因。(10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进士科的设立对唐代的影响。(8分)
(3)依据材料三所列因素,在是否废除科举制的问题上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8分)

58.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贞观六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言: 外官卑品,犹未得禄,饥寒切身,难保清白,今仓廪浸实,宜量加优给,然后可责以不贪,严设科禁……上许之。 贞观十八年,太宗本人对当朝重臣做了精当评价,其中,杨师道 性行纯和,自无愈违",岑文本 性质敦厚"……戴宵性贞正,死时 宣宇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 。 (高宗永徽三年)政府颁布《唐律疏议》规定(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等。

——摘编自王春瑜《中国反贪史》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反腐败的举措。(6分)

5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在汉代,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明代将御史台改为纠(都)察院,专门监察政府。

——摘编自管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6分)

60.

选举制度的变迁反映了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9分)
选举 一词早已见诸古代文献,其狭义或是指古代文献认为在三代就已存在的 乡举里选 ,或是指从西汉起已确定地形成制度的察举(荐选),这种狭义的 选举 常提出来与后来的 科举 (考选)相对而言,如元代陈佑三言 今之议者互有异同,或以选举为尽美而贱科第,或以科第为至公而轻选举。 中国古代的 选举 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 选举 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节选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的 选举 有哪些具体制度?(3分)
(2)试从政治、思想、文学角度举例论证材料中 以科第为至公而轻选举 在宋代的先进性。(6分)

6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中书省但掌册文、覆奏、考帐;门下省主乘舆八宝,朝会板位,流外考较,诸司附奏挟名而已。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涖庶务。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其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宋史》卷131《职官》

材料二 美国人生而平等,因而从未为创造平等而操心。他们也没有经历过民主革命的苦难就坐享民主革命的果实。美利坚合众国一诞生便引进了17世纪英国的政府形式和施政方法。所以,美国人从未为创造一个政府而担忧。……当一个美国人在考虑政府建设问题时,他的思路不是如何去创造权威和集中权力,而是如何去限制权威和分散权力。

——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1)依据材料一,归纳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4分),并分析其突出特点。(2分)
(3)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和美国二者分权的目的有何本质差异。(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