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08德州期中)(11分)外国学者大都按照自己的眼光来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如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所著的《全球通史》中写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读后回答:
(3)作者所说的三次“大革命”中,你较为看重哪一次?为什么?(2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19·山东青岛黄岛区、胶州、平度、潍坊、高密高一第一学期期中·31)(14分)在中国古代,
“家
”(家族、宗族)与
“国
”(国家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者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宗族集团或异财,或共财,或异财共财相结合。虽然在宗族组织中,有时又分成若干分支家庭,甚至小家庭,但这些个别家庭在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均不具有独立性格,而是被埋没在宗族体系之中。 ——摘编自张金光 《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材料二 秦汉时期,产生于春秋战国的那些家庭历史特质得到了进一步确认、 整合和普遍化,成为两千年中持续保持的强固传统。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夫妇同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家庭,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家庭形式。——张国刚 《中国家庭史》 材料三 秦汉中国能够熔铸为坚实的整体, 乃是基于文化、政治、经济各项的 “软实力 ”。两宋学者组织的儒学,可以说是汉代以来规模宏大、海纳百川的文化传承,此时结晶而成的一套严整的思想体系。——摘自许绰云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春秋时期家庭的主要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个体家庭大量涌现并成为主要形式的政治和经济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 “软实力 ”主要指什么? (6 分) |
2. |
(2018·浙江杭州六校高一第一学期期中·36)(10分)阅读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人数统计
——整理自《中国历代宰相大全》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唐宰相急剧增加、明代急剧减少的制度因素。并分析其变化体现的中国古代政治发展趋势。(3分)材料二 第四十四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三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选自《近代史史料汇编》 (2)写出材料二文献的名称及其制定机构。材料二反映了何种政治制度?有何进步意义?(4分)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哪一次会议上通过的?该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3分) |
||||||||||
3. |
(2018·湖北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一第一学期期中·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共16分)
材料一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二是官僚的选拔问题。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式的 “机会均等 ”……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l)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古代统治者为解决 “中央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问题采取的措施。(4分)(2)根据材料一、二,为解决 “官僚选拔问题 ”隋朝统治者有何创新?(2分)并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4分) (3)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的 “客观历史合理性 ”的体现。(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