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07-08学年各地名题分解)

适用年级:不限年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22 浏览数:171

一、单选题

1.

(泰州市07—08期末联考) 进步思想家认为: 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又创立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秦始皇创立一个的 世界 不包括(  )

A.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B.实现了国家的统一C.统一了文字D.建立起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

2.

(通州市07—08期末)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积极影响是(  )

A.防御外来侵略B.发展社会经济C.维护国家统一D.加强民族团结

3.

( 广东东莞07—08高三试题)毛泽东曾说 百代都行秦政制 ,这个 指的是(  )

A.分封制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C.宗法制D.行省制

4.

(滕州二中第一次调研)《荀子 ·君道》: 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秦汉是如何践行的(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郡县制C.察举制D.监察制度

5.

(乳山三中07—08第一学期月考)秦始皇时, 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这突出的说明(  )

A.秦始皇非常勤政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C.秦朝地方官员失职D.中央与地方职责分明

6.

(2007汕头高一)嬴政时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这突出体现了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权力高度集中B.浓厚的部族色彩C.秦始皇非常勤政D.严格的等级制

7.

(梅州曾宪梓中学07—08期中考试)春秋时期各国货币形制各异,秦朝以圆形方孔 半两钱 通行天下,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由诸侯割据到中央集权B.由 天下共主 皇权至上 C.由农工商全面发展到重农抑商D.由分封制到郡县制

8.

(抚顺高一期末质量检测)在秦朝,被称为 百官之首 的是(  )

A.三公B.丞相C.太尉D.御史大夫

9.

(2008苏州3月)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这是秦朝的(  )

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光禄大夫

10.

(南京市2008第一次调研测试)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说: 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他得出 有叛人而无叛吏 的认识,是由于(  )

A.分封制的确立B.郡县制的确立C.宗法制的确立D.三省制的确立

11.

(临沂08期末)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请你设计一套邮票(4枚),力求多元展现秦朝的面貌及对后世的影响。下列哪些内容是最为恰当的(  )
①商鞅像  ②秦始皇像  ③秦半两钱  ④西安兵马佣  ⑤秦长城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

12.

(2008普宁9月)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  )
①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②自然经济存在的需要  ③保护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  ④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3.

(2008普宁9月)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主要是由下列哪一因素决定的(  )

A.地主阶级的权欲B.封建经济的分散性C.地主阶级的要求D.法家思想的启示

14.

(2008苏州调研)根据下图所反映的现象,说明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A.中央机构与地方机构分设B.秦律是统治的保证C.皇权至高无上D.统治结构职责分明

15.

(2007海南调研)从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布衣卿相,礼贤下士 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崩溃C.c.郡县制瓦解D.宗法制崩溃

16.

(济南一中阶段考)始皇曰: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材料中评价的制度是(  )

A.分封制B.郡县制C.皇帝制D.行省制

17.

(2007年惠州市高三摸底考试卷)《秦律》规定: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 这段材料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  )

A.严禁猎杀家犬B.禁止进山伐木C.封闭山林牧场D.保护生态资源

18.

(08苏州高二期中)《汉书》记载: 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  )
①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②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都趋于瓦解,出现了 礼崩乐坏 的局面 
③秦朝统治者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④为防止分封的弊端,所有官员通过考试方式产生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二、材料阅读

19.

(08惠州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阅读材料:(13分)
材料一  “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报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材料三  “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滑(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城,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以上三段材料出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 知封建(指分封制)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图利病书》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柳宗元认为秦、汉、唐的过失分别是什么? (6分)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分)
(2)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点?(2分)
(3)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4分)

20.

(08济宁高一历史期末考试)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公元前221 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 议帝号 。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 昧死上尊号 ,请王为 泰皇 。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 ,采上古 位号,号曰 皇帝 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 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 ”的建议。
材料二  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史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 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材料三  汉哀帝说: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但朱元璋却认为: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封建最高统治者对其称呼的选择以及对其用品作出特殊规定的基本用意何在? (2分)
(2)据材料三,汉哀帝和朱元璋对丞相的作用有何不同的看法? 基于其认识,朱元璋对中枢权力机构作出了怎样的调整? (6分)
(3)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2分)

21.

(2008东海二模)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哀帝说: 丞相者……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但明太祖朱元璋却认为: 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
材料二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三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 大朝议 众官皆跪 。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请回答:
(1)在加强中央集权集方面,包含着众多的矛盾和问题,试归纳这些矛盾和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周、秦、元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3)秦朝、西汉、宋代、明朝的丞相权力先后有何变化?
(4)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反映了怎样历史发展趋势,说明了什么问题?

22.

(2008德州期中)外国学者大都按照自己的眼光来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如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所著的《全球通史》中写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读后回答:(11分)
(1)概括提炼作者关于中国三次 大革命 成果的见解。(不得抄袭原文。3分)
(2)依据所学知识填写下表。(6分) 

三次革命

主要领导人物

革命后实施的进步措施

政治文明方面

文化发展方面

第一次

示例:中央集权制度

第二次

示例:取消学校读经等

第三次

毛泽东

(3)作者所说的三次大革命中,你较为看重哪一次?为什么?(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