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24·上海普陀区二模·2)玉米传播管窥
“世界历史 ”(24分)
玉米原产于美洲,并伴随全球化进程广泛传播,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玉米在美洲 材料一那时候,山里来了一帮种玉米的人。他们种玉米不是为了自己吃,也不是为了养活家人, 而是要把玉米卖给别人,一心想发财…… 过去,这里是莽莽苍苍的群山,如今变成荒山秃岭。守林人呜呜咽咽地唱起悲歌……谁砍伐树木,加斯巴尔就该撕碎他的眼睑;谁放火烧山,加斯巴尔就该烧毁他的睫毛…… —— 阿斯图里亚斯《玉米人》(小说) (1949 年) (1) “玛雅玉米神像 ”,可用以实证( )(单选,2 分)A.人类驯化玉米 B.玛雅文明高度发达 C.英国殖民拉美 D.玛雅人的信仰观念 (2)小说《玉米人》, 以艺术手法反映的本质冲突是( )(双选,4 分) A.个体劳作与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 B. 自给自足与市场主导的经济形态 C. 自主经营与侵略掠夺的政治立场 D.顺应自然与改变自然的思想观念 玉米走出美洲 材料三16、17世纪玉米在欧洲的名称有“ 西班牙麦、印第安麦、土耳其麦、法兰西粟 ”等,在西非被称为“ 葡萄牙黍 ”,在日本称为“ 南蛮黍 ”等。 —— 张箭《从美洲到中国:玉米、马铃薯、甘薯的传播之路》 材料四在湿热的西非和漫长的越洋旅程中,奴隶贸易要求能长时间储存并满足大量需求的食物,体积不大的玉米就能提供足够的能量和 水分。 ——阿图洛·瓦尔曼《玉米与资本主义》 (3)从材料三玉米的名称中,可以提取哪些方面的历史信息?(4 分)(4)材料四 “越洋旅程 ”中的 “洋 ”当指( )(单选,2 分)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地中海 玉米来到中国 材料五玉米传入中国,其渠道 比较多。简单来说,一是从西亚、 中亚等传入我国西北;二是经印 支、缅甸等传入我国西南;三是 越印度洋、中国南海,传入我国 东南沿海。 ——整理自张箭《从美洲到 中国:玉米、马铃薯、甘薯的传播之路》 材料六A.路线 “一 ” B.路线 “二 ” C.路线 “三 ” (6)依据材料六,哪一时期人口呈整体上升趋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经济原因有哪些?(4 分) (7)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玉米传播对世界历史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6 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24·上海杨浦区高三模拟·1)文化的传承与保护(22分)
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某学校历史社团以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为主题,从世界文化遗产入手组织探究活动。 步骤一:古代文明遗迹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成员搜集了6处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明遗迹图片。 (1)根据表格和地图,完善古代文明遗迹信息,准确匹配 “古代文明遗迹 ”与其 “地理位置 ”。(填写字母,6分)
(2)建于公元前3世纪的桑奇大塔是印度早期佛教建筑的代表。早期佛教的产生源于人们对以下何种制度的不满?(单选,2分) A.城邦制度 B.君主专制 C.种姓制度 D.封建制度 (3)某古代学者创建的 “学园 ”将哲学和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在几何学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该学者所代表的古代文化是哪一地区文化的源头之一?(单选,2分) A.中华文化 B.非洲文化 C.美洲文化 D.欧洲文化 (4)以上6处古代文明遗迹,反映的共同主题是?(双选,4分) A.区域文化的特殊性 B.中外文化的互补性 C.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D.古代文化的宗教性 步骤二:文化遗产折射人类文明曾经的辉煌,但有些遗产因各种原因日益遭到损坏。社团成员就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问题进行探究。 (5)摩苏尔(今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毗邻古代亚述中心尼尼微遗址,该区域曾是古代两河流域重要文化中心之一。但从古至今频繁的战乱使城市变成废墟,文物遗迹化为瓦砾。2018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发起了 “重振摩苏尔精神 ”的旗舰倡议,旨在重建遗产。由此可见( )(单选,2分) A.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已经完全消亡 B.战争是损毁文化遗产的主要原因 C.国际组织试图重新评估该遗存的价值 D.《世界遗产公约》确定了该遗存的属性 (6)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你认为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有哪些?(6分) |
|||||||||||||||||||||
2. |
(2023·上海黄浦区一模·3)辣椒的征途(27分)
材料一 世界辣椒带及辣椒在世界上的传播途径示意图(《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第6期) 辣椒起源于新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种类繁多,栽培历史极其悠久。在距今7200—5400年时,美洲印第安人已经开始驯化、家养、栽培辣椒。细论起来,辣椒有5个主要的栽培品种,起源于三个不同的中心:墨西哥、亚马孙河流域以及秘鲁和玻利维亚。 材料五 哥伦布在1493年1月15日星期二的《航海日记》中写道: “还有一种果实为辛辣食物的作物,比我们西班牙的胡椒好,产量很大,在伊斯帕尼奥拉(今海地)岛每年所产可装满50大船。他们每顿饭都必须有它,否则便吃不下去。据说它还有益于健康。 ” 材料六 我国最早的辣椒记载见于明高濂的《遵生八笺》(1591),有 “番椒,丛生,白花,(果)子俨秃头笔,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 ”等语。1621 年刻版的《群芳谱·蔬谱》也载有: “番椒,亦名秦椒,白花,实如秃笔头,色红鲜可观,味甚辣,子种。 ”这两者是目前公认的中国辣椒最早记载。从前者对辣椒的描述可以看出,辣椒传入中国之初是用来观赏的,汤显祖《牡丹亭》所列举的花园39种花中,便有 “辣椒花 ”。 材料七 而目前可以见到的中国最早食用辣椒的记载,是在康熙年间贵州 “土苗用(辣椒)以代盐 ”。至乾隆年间,贵州地区开始大量食用辣椒,紧接着与贵州相邻的云南镇雄和湖南辰州府也开始食用辣椒。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台湾府志》中,有台湾岛食用辣椒的记载。嘉庆以后,有记载说,黔、湘、川、赣四省已开始 “种(辣椒)以为蔬 ”了。 材料八 辣椒是如何传入中国的,也有不同的说法,可以分为两派:一说辣椒经由西北丝绸之路从甘肃、陕西传入中国;其二,则认为辣椒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系,是从东南沿海的广东、广西最先传入的。但是,两派基本上都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除地图外以上材料均摘自《国家人文历史》2022年第9期 (1)依据材料一、材料四,请你大致描述一下辣椒的传播路径。(6分)(2)根据所学知识,请你为辣椒在15世纪和17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注明历史背景。(4分) (3)上述材料中涉及辣椒起源于美洲的有哪些?(多选,6分) A.材料二 B.材料三 C.材料四 D.材料五 E.材料六 F.材料七 (4)根据材料五中哥伦布的相关记载,辣椒作为食物的典型特征可以概括为哪些?(6分) (5)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是否同意材料八中的说法?请说明理由。(5分) |
3. |
(2023·上海宝山区高三下高考模拟·3)问题探究(26分)
小吴同学在高中历史选修课学习时发现,教科书中曾提到 “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 “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但教科书并没有提到马铃薯何时成为欧洲地区主要食物之一的,为此小吴同学尝试通过史料收集和研读,探究这一问题的解决。 步骤一 研究该问题的起点,首先要确定16世纪末之前欧洲的主要食物。为此,小吴同学基于以下材料,对欧洲的主要食物做了前后比较。材料1 在马铃薯传开前,欧洲的粮食作物主要为各种麦类。麦类属高档细粮,单产较低。地理大发现开始后,美洲原产的粮食与多用途作物马铃薯、玉米、甘薯接踵传入旧大陆。但只有马铃薯成为欧洲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被欧人接受,广泛食用。 ——张箭《马铃薯的主粮化进程——它在世界上的发展与传播》 (1)材料1中 “马铃薯成为欧洲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的原因有哪些?(4分)步骤二 接下来小吴同学为了探寻问题的答案,搜集了以下材料,以帮助确定马铃薯成为欧洲地区主要食物之一的大致时间。 材料2 克伦德特(荷兰城市)附近的领地在1739年前从未种植过马铃薯。就在1739年这一年,一个男子率先在0.6公顷的土地上种了马铃薯……这个男人不是一般的农民,他更像是个投机者……到了1741年,种马铃薯的农民增至3人,种植面积2.8公顷。 ——斯利彻·范·巴思《西欧农业发展史》 材料3佛兰德地区(法国、比利时、荷兰三国交界地区的旧时统称)因食用马铃薯导致每人每天谷物消费量变化统计表:
——摘编自 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 材料4各地区长官,请高度重视种植一种被称为马铃薯的作物,此植物生长不受地域和自然条件所限,不论对人类还是对牲畜都有益而无害。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品……。 ——节选自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1740—1786在位)政令 材料5(1845年后) “好吃的面包、牛奶、咸肉、猪肉等等,然而没有人喜欢吃,所有人都喜欢吃马铃薯。甚至年长的佩吉为其恸哭,没有其它的食物具有如此强的力量。 ” ——大卫·托马斯:《伊丽莎白·史密斯的爱尔兰日记》 (2)相较于材料1,材料2至材料5提供了哪些探究问题的新视角?(6分)(3)根据步骤二所列的材料,小吴同学得出了 “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马铃薯成为欧洲地区主要食物之一 ”这一结论。请说明理由。(10分) 步骤三 通过对历史问题探究,小吴同学对历史研究有了一定的亲身体验。(4)通过步骤一到步骤二的实践体验,小吴同学会在研究方法上有何总结?(6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