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其父尊素,东林名士,被魏忠贤害死。宗羲十九岁时,进京为父鸣冤,以铁锥刺杀仇敌,声震朝野。崇祯末年,与东林后裔一百四十余人作《南都防乱揭》,声讨阉党余孽阮大铖。清兵南下,召募义勇进行抵抗。后退守四明山,又渡海追随南明鲁王,官至左副都御史。失败后,专意著述和讲学,弟子林立,声名远播。康熙时举博学鸿儒,荐修《明史》,均不就。一生博学多识,勤于著述,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其中《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明文海》等影响深远。黄宗羲和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是明代中国民本思想萌芽的代表人物,《明夷待访录》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其中《原君》是其中一篇代表作,黄宗羲于其中充分了探究为君之道,表现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明末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官员应当“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学校指一种机构)、“公其非是于学校”等观点。有学者认为黄宗羲的思想仍属治权在君,并没有到达近代民主思想的标准,也有学者认为黄宗羲的思想是近代民主思想,在民权理论上还超越了欧洲的卢梭。另外,有西方学者称黄宗羲为“中国自由主义先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