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概念解读

下载专题 全部加入试题篮
全选概念:     当前已选:0 / 2

1.

【黄册】是明代国家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因送给户部的户口总册封面用黄纸,故称黄册。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政府在户帖制度基础上建立了黄册制度。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主要分为民、军、匠三大类。黄册的编造程序是,由政府仍把户帖发给各户,每年填报,由地方官核实其丁口、田宅及资产等的变动情况,逐年累计的材料作为10年大造黄册的依据。

2.

【黄册】明代的户籍册,又称户籍黄册、赋役黄册。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下令州县以下实行里甲制度,每一百十户为一里,其中十户为里长,每十户为一甲,设甲首一人。同年,以里甲制为基础,朱元璋命核查全国户口,编制户籍册,每里一册,详列各户的人口、田土、房屋。黄册编成后,分抄四份,布政使司、府、县各存一份,一份呈送户部。送呈户部的人口册以黄纸为封面,故称黄册。黄册送至南京后,储藏在后湖(今南京玄武湖)湖心岛屿的黄册库中。黄册每十年编造一次,从洪武十四年起,到崇祯十五年(1642)最后一次编纂黄册止,历时二百六十余年,基本上与明王朝相终始。但制度日久而积弊生,黄册也是,最终并不能限制土地兼并,反而为大家大户所利用。

关联试题

全选试题:     当前已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