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概念解读

下载专题 全部加入试题篮
全选概念:     当前已选:0 / 4

1.

【郑和下西洋】明朝前期郑和奉命七次出使海外的活动。郑和是明成祖十分宠信的宦官,原姓马,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回族。自永乐三年(1405)至宣宗宣德八年(1433),郑和先后七次奉命率船队出海远航,到达了东南亚、南亚、西亚直至东非地区的30多个小国。明人将海外诸国以婆罗洲(今文莱)为界分为两部分,以东称东洋,以西称西洋,郑和所到地区在当时都属于“西洋”的范围。郑和的船队规模巨大,船只上百,多时在200艘以上,其中长达44.4丈的大船有60余艘,满载瓷器、丝绸、铁器等货物,被称为“宝船”。随行人员有27000余人,包括官员、水手、军士、工匠、翻译、医生等各类专业人员。船队在所到之处宣扬明朝国威,邀请各小国前往朝贡,并就地进行交易,用所载货物换取当地特产。所带军队很多,但主要是用于自卫,为和平贸易服务。航海技术方面,郑和下西洋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大大领先。郑和的船队已经熟练掌握潮汛、季风、洋流等自然规律,以航海天文学与指南针定位技术相结合,保证了较高的航行精确度,开辟了多条新的航海路线。另一方面,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其贸易并非等价交换,往往入不敷出,所得又多为奢侈品、珍禽异兽等物,而航行成本巨大,颇有劳民伤财之弊。宣德
八年郑和在航海归途中去世,以后“下西洋”之举即不再进行。

2.

【郑和下西洋】明成祖命三宝太监郑和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从 1405 至 1433 年)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知最远曾达东非、红海。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郑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

3.

【郑和下西洋】明初大规模的远洋航行。从 1405 到 1433,郑和共 7 次率领庞 大的船队下西洋,历时 28 年。郑和船队游历南洋群岛诸国,到达中南半岛、印 度半岛、阿拉伯半岛等亚非的 30 多个国家。郑和所率船队满载瓷器、茶叶、铁 器、农具、丝绸、金银等国内产品,以换取亚、非各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奇 珍,因此他们的船只被称为“宝船”。郑和船队 7 次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同时也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4.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政府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间进行的七次海上远洋活动。因郑和小字三保(一作宝),人称三宝太监,故又作“三宝太监下西洋”。远航船队自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左浏河镇)出发,先后拜访了爪哇、苏门答腊等三十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非洲东部莫桑比克的贝拉港。明成祖朱棣在位时,从1405—1422年,郑和率船队出行六次。第七次为宣德六年(1431年)至八年(1433年)。郑和所率的船队,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所到之处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物品,表达通好意愿,同当地居民进行交易。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与中国建立了邦交和贸易往来,麒麟贡就是伴随着郑和下西洋实现的。其出航,统领军士、水手多达两万余,分乘“宝船”六十多艘。航行使用罗盘,夜则仰视天空星辰。其规模之大,航程之远,实为世界航海史上之壮举。郑和下西洋不仅体现了明朝发达的造船与航海技术,更展示了明王朝雄厚的综合国力。同时也拓展了明王朝所主导的朝贡体系,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留存了大量记录沿线地区风土人情的史实资料。例如:马欢所著《瀛涯胜览》,费信所著《星搓胜览》,巩珍所著《西洋番国志》等。由于郑和下西洋始终奉行“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的准则,因此郑和也被视为明朝的和平使者。直到今天,索马里和坦桑尼亚仍然把当地出土的明代瓷器视为和中国传统友谊的象征。但是,由于郑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成本明显高于收益,难以长期持续。郑和死后,甚至将郑和下西洋留下的航海图销毁,缺少了技术和人员的中国,再也无力在海洋时代来临时驰骋于海洋。此后不久,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个小王国西班牙、葡萄牙却大力赞助航海事业,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当两方在中国南疆澳门相遇时,已经落伍于时代的明王朝注定成为一个失败者。明朝已无力改变中国在海洋时代落伍的命运,并最终在19世纪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关联试题

全选试题:     当前已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