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域。名称初见于《盐铁论》,《汉书》始以其名列传。有广、狭二义:狭义指今敦煌以西至新疆全区。《汉书.西域传》:“西域以孝武时始通, 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东则接汉,院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广义则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北非及东欧部分地区。东汉初年班固撰《汉书》,又把通过丝绸之路同汉朝友好往来的位于西域都护府以西、以南的康居、奄蔡、大月氏、大夏、安息、难兜、圖宾、乌弋山离等国都列入《西域传》。《后汉书.再域传》等从之。两者范围因中国历代中原王朝军事政治力量西及的程度不同而异。汉时西域范围包括天山南北部及中亚。唐时在西域设安西、北庭二都护府,西域范围与汉时大致相当,而军事、政治力量则大大超过。元以武力打通欧亚,建立察哈台、窝阔台、伊儿、钦察四大汗国,西域范围之广大,前所未有。明代管辖包括哈密、察合台汗国故地的别失八里,占据阿勒泰山前后的瓦剌对明有称臣纳贡的关系,此时西域范围,较前狭小。清代在军事上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木之乱,统一天山南北,政治势力也及于中亚与阿富汗斯坦,西域范围又略追及于汉唐。自汉至清,西域范围虽有伸缩,中原与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则愈来愈不可分割。通过西域的“丝绸之路”,在欧亚海道畅通以前,长期是中西交通的要道。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西域一词渐弃置不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