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概念解读

下载专题 全部加入试题篮
全选概念:     当前已选:0 / 3

1.

【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朝廷赐以旌节,故名。唐高宗武后时期,边地逐渐形成有固定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镇,统率诸军镇的大军区军事长官到睿宗景云二年(711)固定为“节度使”职衔。开元天宝间沿边形成九个节度使区,各自统领所辖州、军、镇,天宝后例兼管理民事的采访(观察)使,于是集军、民、财权于一身。唐后期内地也多有设置。其中河北三镇节度使,与朝廷保持相对独立状态。五代设置更多,废置不常,宋代则在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以后渐成虚衔。辽金在大的州和节镇多有设置,还有部落节度使。元代废。

2.

【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节度使设于睿宗景云二年(711), 起初职掌只限于军事。为加强作战力量,节度使的权力不断被扩大,以至于军权、 民权、财权集于一身,很快发展成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成为唐中央统治的离心力量。

3.

【节度使】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唐高宗以后,由中央派出的行军总管或经略大使,常受敕节度诸军,因而渐获诸军节度大使的名称,但还不是固定职衔。节度使成为固定职衔是从睿宗景云二年(711)四月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开始的。为了保证军队供给和战争胜利,有的节度使兼任地方长官。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八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两个观察使,共为十镇,始成为固定军区,各有受其统属之州、军、镇、城、守捉。节度使为差遣职名,例以所驻州都督、大都督长史或都护为其本官。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节度使例兼管内调度军需之支度使及管理屯田之营田使。天宝后,又兼所在道监督州县之采访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军事上出现了外重内轻的态势,到天宝末终于酿成安史之乱。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后,节度使林立,他们拥兵自雄,互相兼并。其中武力最强、在唐亡后建号称帝者,先后有五代;其余割据一方,立国改元(也有未改元者)自传子孙者为十国。

关联试题

全选试题:     当前已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