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概念解读

下载专题 全部加入试题篮
全选概念:     当前已选:0 / 4

1.

【宗教改革】16—17世纪欧洲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改革运动。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始。宗教改革运动期间,德国爆发了1524—1525年的农民战争。1536年,加尔文出版《基督教原理》,并在日内瓦建立政教合一政权。英王亨利八世于1534年通过《至尊法案》,与罗马教皇决裂。16世纪后期起,天主教会展开了反宗教改革活动。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了新教的合法与平等地位。

2.

【宗教改革】16世纪初,德国传教士马丁路德在大教堂门口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反对教皇的赎罪券开始,结束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一场发端德国、波及西欧地区的群众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宗教领域展开,除路德教之外,加尔文在日内瓦改革形成加尔文教,英王强调“教随国定”形成英国圣公教等新教的改革。与旧教相比,新教强调因信称义、简化宗教仪式、否定教皇和神职人员的权威和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是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发展,解放了思想,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有利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是一场在宗教外衣下发动的发对封建神权的资产阶级政治运动。

3.

【宗教改革】16—17世纪,一场发端德国、波及西欧地区以宗教领域为中心的群众性思想解放运动。1517年德国传教士马丁路德在大教堂门口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反对教皇贩卖赎罪券,拉开运动大幕,1648 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后基本结束。主要表现有德国的路德教、瑞士的加尔文教,英国国教的改革。与旧教相比,新教强调因信称义、简化宗教仪式、主张世俗王权大于教权,是一场在宗教外衣下发动的发对封建神权的资产阶级政治运动,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有利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4.

【宗教改革】指16—17世纪兴起于德意志、扩展于欧洲的反对罗马教廷专制统治、改革天主教教义和仪式的资产阶级社会思想运动。广义上的宗教改革,不仅包括路德的宗教改革(路德教)、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加尔文教)、英国的宗教改革(亨利八世:英国国教)、也包含天主教内部的改革(教会纯洁运动:耶稣会)。革新的实质是信徒在信仰事务中获得空前的自主性(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宗教改革作为一场社会改革运动,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形成。

关联试题

全选试题:     当前已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