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概念解读

下载专题 全部加入试题篮
全选概念:     当前已选:0 / 3

1.

【博士】中国古代官名。始于战国。秦始皇时有博士七十人,六艺、诸子、诗赋、术数皆立博士。汉承秦制。掌通古今,备皇帝顾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并采纳董仲舒建议,建立太学,设博士弟子员五十人,自此教授、课试弟子成其主要职责。平帝时立古文经博士,东汉光武帝时废。博士之制延续至清,代有增损。

2.

【博士】中国古代学官的通称。春秋战国时已有此称,初泛指学者,战国末年齐、魏、秦等国置为职官。秦始皇时有博士70人,六艺、诸子、诗赋等皆立博士。汉代诸子百家都有博士,博士的职务原为通古今,备皇帝顾问,掌握《诗》、《书》、百家语,教授弟子,兼议典礼政事,西汉时还奉使巡视民间风俗习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教育太学弟子。博士官的性质由备皇帝顾问转变为教师。东汉以后,博士专授经学,近似官方儒学的领导人。魏晋南北朝战乱频繁,学校时兴时废,博士选举不精。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494年迁都洛阳后,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小学,皆设博士。隋唐时学校制度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唐代学校较完备,国子监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等都设博士、助教,地方诸州也如此。学校是科举制的基础,隋唐的博士在科举制的建立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博士官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

3.

【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为掌议论政事及礼仪的官员,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晋以后一般都设在太学或国子监中。秦时有七十人,汉初有治各家之学者数十人。至武帝罢黜百家,置五经博士之后,乃专主儒学一家。宣帝时设博士十二人,平帝时增至三十人,东汉初设十四人,代表治易、书、诗、礼、公羊等儒家经典的十四家。其秩初为比四百石,宣帝至东汉增至比六百石,皆隶属太常。西汉设博士仆射一人领之。东汉改仆射为祭酒。汉代博士或由君主征拜和大臣荐举,或来自贤良、文学、明经和郎中升迁,但均须经过太常考试。其职掌主要为教授经学及典礼事宜,故西汉也称博士为学官、儒官或礼官。秦及西汉博士还须参与议政,如秦始皇时博士参与议立帝号,昭帝时参与议废昌邑王等。东汉时此制渐废。西汉博士又多兼给事中而入侍宫禁,备皇帝顾问。此外,还经常作为皇帝使者巡行风俗,视察灾情或赈济流民。博士秩卑而职尊,其高第者可为尚书,其次可为刺史,不通政事者则为诸侯王太傅。

关联试题

全选试题:     当前已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