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史】汉武帝时设立的地方监察官。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元封五年(前106年),将全国分为十三部(州)),每州置刺史一人,称州刺史,秩六百石。初无治所,奉诏巡行诸郡,以六条问事(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案,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薄,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今。),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更名州牧,秩二千石。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复称刺史,元寿二年(前1)又改名州牧。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仍置刺史,秩六百石。西汉刺史常以八月巡视所部郡国,岁尽诣京都奏事。此制度在西汉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官僚的督导与控制。在东汉则不同,刺史不令自诣,属吏有从事史、假佐、员职略与司隶同。有固定治所,实际上已成为比郡高一级的地方行政长官,权力增大。灵帝中平五年( 188年) ,采纳刘焉建议,改置州牧,选重臣以居其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