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元朝都城,在今北京。北京在隋唐时称幽州,辽代以之为五京之一,称南京析津府。金海陵王迁都于此,更名中都。元世祖时,在中都旧城址的东北旷野上建筑新城,建成后,至元九年(1272)定名大都。金中都原来的位置在今天北京城的西南部,大都的重心则和今天北京城基本重合。大都城分外城、皇城、宫城三重。宫城为皇宫所在,位于全城南部,城的中轴线上。皇城在宫城外围,位置稍稍偏西。其中除宫城外,还包括皇太后、太子居住的宫殿,以及皇家园囿太液池(今北海、中海)。外城呈长方形,南北较长。城墙夯土筑成,周长总计28600米,分设城门十一座。城市布局取法于《周礼・考工记》中所称王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规划整齐,井然有条,城门与宫殿也多取《易经》命名。元大都既是全国政治中心,也是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据《元史・食货志》所载元朝中期商税数字,大都一年的商税为钞10.3万余锭,超出全国绝大部分行省一省的商税额,仅落后于江浙、河南行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