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概念解读

下载专题 全部加入试题篮
全选概念:     当前已选:0 / 2

1.

【人民公社】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最初是由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小社并大社引起的。这本来是出于兴修水利、搞农田基本建设的需要,但在“大跃进”的背景下,却演变成不顾客观实际条件,争相推进农村集体生产组织向所谓更高级的形式过渡的一场普遍的群众运动。人民公社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基层单位,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组织的基层单位。政社合一体制,实际上是在社会一体化基础上将国家行政权力和社会权力高度统一的基层政权形式。下辖生产大队。生产大队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基层组织,既是人民公社直接管辖的行政编组(行政区),又是生产预算单位。其下划分为生产队(习惯称之为小队),生产队直接管理农户。农民因为失去独立的生产资料和财产权力,演变成公社的“社员”。1983年后,被村民委员会所取代。

2.

【人民公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后至1982年宪法颁布前农村的政社合一组织。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此后全国迅速建立了26000多个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其基本特点是“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人民公社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致使“一平二调”之风泛滥,既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不利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1982年后,农村实行政经分离原则,建立乡镇政府,人民公社被取代。

关联试题

全选试题:     当前已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