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概念解读

下载专题 全部加入试题篮
全选概念:     当前已选:0 / 3

1.

【上计制度】上计制度,是古代考绩制度之一。始于战国,秦、汉日臻完备,两汉承袭先朝上计考课制度,体制最为完备。有常课、大课、会课三种形式,长官课掾属、逐级逐层考课两大系列。上计内容包括户籍财政、治狱惩盗、宗室名籍、边戍状况、地理行政、劝课农桑等方面。上计程序由郡县上计、督邮巡计、丞相受计、御史核计、皇帝主计,又分为冬课、秋课两类。

2.

【上计制度】上计制度起源于战国,完善于秦汉,是考核地方官员的一项重要制度。《续汉书・百官志》本注说:“秋冬集课,(县)上计于所属郡国。”补注引胡广说:“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上其集(计)簿。”即于年终之时,各县要将上级规定的户口垦田增减等内容,上报给所属郡国,再由郡国上报给中央,作为考核的依据。考古发现的秦汉上计制度若干材料反映,上计是逐级上报,上报的内容也不限于上述内容,如行政建制、吏员编制等情况也在统计范围之内。上计制度对秦汉中央集权的加强起到重要作用,但各级官员也往往欺骗。

3.

【上计制度】战国秦汉时地方官年终向中央汇报的制度。战国时期,中央的重要官吏和地方的首长,每年要把自己管辖地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预算数字写在木券上,上报国君,并把木券剖分为二,国君与官吏各持一半。到了年终,官吏必须到国君处报核。国君亲自考核,或由右丞相协助考核官吏的施政成绩,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升、降、赏、罚。西汉时,县道上计于郡国,郡国上计于中央。上计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强化了中央集权。

关联试题

全选试题:     当前已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