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25·江西重点中学高三下联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孙中山的教育活动孙中山先生在4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极为重视学校教育,他把学校作为宣传革命、进行革命活动的基地,亲自创办学校为革命培育人才:
1894年孙中山写了《上李鸿章书》,请求政府大办教育,培养人才,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
1895年孙中山把 立国学校,以育人才 规定为兴中会的大事之一;
1903年孙中山在日本创办青山军事学校,以培养革命军事人才;
1912年孙中山到广东女子师范学校宣讲 女子教育之重要
1914年孙中山在东京设立政法学校,以培养政法干部;
1924年孙中山创办黄埔军官学校,仿照苏联军事制度,培训革命武装干部。

——摘编自百度文库

材料二
1912年,蔡元培首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在他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中提出民主平等、全面和谐的教育思想,指出民国教育 其精神不在提倡革命,而在养成完全之人格。盖国民而无完全之人格,欲国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虑焉 。蔡元培强调普及教育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指出自由、平等和博爱即为教育的主旨,把教育提高到影响民族存亡的重要地位。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共同的、进步的、谋个性与群性协调发展的工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人的能力,完成人的人格。

——摘自庞君芳的《中国教育公平思想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孙中山和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共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成因。(8分)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从孙中山和蔡元培教育思想活动中得到的启示。(4分)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25·河南豫西北教研联盟高三一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 送字下乡 运动始于19世纪末, 有识之士 深感于 无知愚民 几乎招致亡国的惨剧,纷纷通过各种民众学校、识字扫盲班推广识字运动。五四时期,知识分子进一步意识到 只有农村和农民有知识和文化,中国才能发展 ,积极投身平民教育运动,推进 送字下乡 。1916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做出 注意贫民教育案 失学人民补习教育办法 的决议。北京、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在1919年分别创办《平民教育》和《少年社会》杂志,宣传平民教育。1923年陶行知、朱其慧等发起组成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此后全国20个省区组成平民教育促进会,办起平民学校、平民读书处和平民问字处,还编印《平民千字课》等读本,推动 送字下乡 的发展。在湖南长沙,从1922年3月到7月,便成立平民学校和平民读书处达1718所。据统计,平民教育促进会出版的平民千字课本,先后发行了300余万册,受教育者达500万人以上。

——摘编自潘祥辉《送字下乡:晚清及民国时期扫盲运动的传播社会学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 送字下乡 运动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 送字下乡 运动兴起与发展的原因。(6分)

2.

(2023·湖北鄂东南联盟5月模拟·18)【中国近现代语言统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清前期,清廷构建了一套包括汉语文、蒙古文、藏文等在内的多语文合璧制度,清廷没有赋予包括满、汉在内任何一种族群语文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语文教育大体处于 各语其语 的自发状态。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将 国文 官话 设定为基础科目,同时确立了 书同文 语同音 的制度目标。同时期的《奏定学务纲要》规定, 兹拟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 各学堂皆学官音 不得废弃中国文辞,以便读古来经籍 等。1908年,各省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明文限制 不识文义 (指不通晓汉文)者不能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11年出台的《蒙藏回地方兴学章程》,使在边疆学堂中普及汉语、汉文成为明确的制度规定。

——摘编自湛晓白《清末国家语文统一与满汉族群关系变化》

材料二
推广普通话是新中国文字改革工作的三大任务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56年初,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文字改革工作问题指示》,决定成立中央一级的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为了提高群众学习的兴趣,各地还结合政治、生产和生活素材编写了一些教材与读物。如江苏新沂县群众编写了各种各样的普通话教材,还自发创办了拼音小报;昆山县编印了课本、拼音字母表、昆山话与普通话对照表,还创造出40余种教具。到1958年初,在方言复杂的福建大田县吴山乡学会听和讲普通话的已达77.7%。到1960年,昆山、新沂、沭阳等县已有几十万工农群众学会了普通话。

——摘编自崔明海《1956—1960年推广普通话运动在农村的开展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清末国家语言统一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推广普通话活动的认识。(6分)

3.

(2023·福建泉州二模·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1809年,威廉姆·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提出大学的组织原则是: 寂寞与自由成为高等学术机构范围内起支配作用的原则 。蔡元培曾留学德国多年,对新人文主义的洪堡式大学推崇备至。1917年,蔡元培担任危难之中的北京大学校长,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一是改变学生的观念,要求他们以求学术为天职;二是广延 终身研究学问者为师 ;三是突出文、理二科;四是确立学术自由原则;五是改学年制为选科制,任学生自由择课择师;六是改革讲义制度,留出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研究;七是倡立学生自治会;八是实行 教授治校 ;九是开男女同校之先河。这些改革,使北京大学变成了一所生机勃勃的现代大学,成为 五四 运动的发源地。其办学模式和思想迅速为其他大学所效法,影响很快波及中国整个高等教育界。

——摘编自周川《中国近代大学校长与自由主义教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教育改革的理念。(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蔡元培教育改革的因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