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25·江西重点中学高三下联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据吴黎等《中国历代武状元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材料二
公元702年武则天创立了武举制。唐代的武举考试内容包括 步射 骑射 马枪 举重 样貌 言语 神采 。宋初没有开设武举,直至1030年,仁宗才恢复并完善武科取士制度,应试内容简化 武艺 考查,强化 策略 考查,但内容主要是包括《孙子兵法》在内 武经七书 的考查,报考还须文官推荐。元代武官以荫袭为主,所以武举制度无从发展。1493年明代开武举。明代的武举制度深受宋代影响,以 策略 考查为重,其次才是弓马术的考查。清代承袭了明代的武举制度,文武兼考,以武艺考查为主。清朝对武举制度空前重视,将武举作为选拔军事人才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每3年举行一次武举考试,产生的武状元数量最多。相比于前代,清朝的武举人授官一律平等,只要成绩优秀就可授予高级职位。从唐到清,绕了一大圈武举制度还是回到了以武艺考查为主。中国古代的武状元们难以像文状元那样,以 状元 身份为跳板而成就一番伟业。据统计,自唐至清末废科举,共产生777位状元,其中只有近200人是武状元(其中清代占了109个),比文状元要少得多!而功成名就成为名将者更是凤毛麟角。

——摘编自贺兰雪《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和武状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明、清三朝武状元数量较多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武举制度的特点。(8分)

相似题

换一批

1.

(2025·河南创新联盟高三下模拟·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安史之乱后,随着均田制的废弛,土地迅速向不同身份的地主手里集中,从而使长期以来把持政局的门阀大族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宋太祖、宋太宗等推行崇文礼士、以文治国的方针。据统计,宋朝建立之初的45年,仅国子监的经史书版就增加了25倍,当时文人编辑的书通过官刻、私刻和坊刻在社会上广泛流传。随着官学和私学的发展,大量的文人入仕,这不仅改变了自汉代以来主要代表士族门阀阶层利益的政权性质,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文化素质。宋仁宗时期, 致君尧舜 已成为士大夫的普遍共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 共治 的政治架构,同时士大夫需要保证制度性的皇权不受侵犯,避免再出现晚唐五代之际 皇权衰弱而政权分崩离析 的局面,进而也就保证了士大夫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

——摘编自郭学信《宋代士大夫文官政治成因探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宋朝士大夫文官政治形成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代士大夫文官制度。(8分)

2.

(2025·湖北部分学校高三上12月联考·16)【古代用人思想】(14分)
材料一

诸子百家言论摘编

言论

出处

尚贤者,政之本也

《墨子·尚贤上》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孟子·公孙丑上》

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

《荀子·王制》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韩非子·显学》

材料二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一·威烈王二十三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表中诸子用人思想的共同主张,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析司马光的用人思想。(8分)

3.

(2024·广西二模·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史料1 《宋史·选举志一》记载: 景德四年,命有司详定《考校进士程式》……试卷,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付考官定等毕,复封弥送覆考官再定等。
史料2 浮票是古代为确认考生身份,防止替考作弊的一种核验票证,上书考生姓名、试场座次、弥封编号等信息。

浮票(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藏)

材料二
洋务运动时期,同文馆设立之初只是个单纯的培养西方语言人才的机构。但当时读书人的最终目标是入仕为官,只有将接受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按传统的取仕途径授以官职,才能选拔到洋务运动所需人才。因此,清廷对同文馆毕业学生的升迁作了明确的规定,如京师同文馆规定: 大考绩优,可授七、八,九品官。在馆绩优学生,固有随时派充总署翻译,或赴有关衙门差委,或分赴各省任职,或随使出洋,或担任教职,出路不一而定,其七品官大考两次,可以投为主事 ,新式教育选官从此开始。

——摘编自逯慧娟《同文馆与中国文官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的两则史料探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教育选官制。(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