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2024·浙江绍兴诸暨高二上期末·22)基层组织和基层教化都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为了巩固政权的基础,发展农业经济,尤其重视县以下的基层组织建设。秦汉时,乡官制基本确立,基层社会权力结构由乡、亭、里构成,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 ”,乡里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唐朝,基层组织已有城乡之分,农村以村为单位,城邑以坊为单位,乡有乡长,里有里正,村有村正,官方控制与统治不断增强。从王安石变法开始,乡官制度转变为职役制,乡里制或乡团里制也由保甲制所取代,基层社会权力结构掌控于户长、里正、耆长之手。明至清,基层由里甲制发展为保甲, “保 ” “甲 ”地位日益隆升,导致基层社会的自然状态由此丧失,基层社会权力任凭官吏驱使,已沦为 “皇权 ”的附庸。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乡村基层治理经验》 材料二康熙皇帝颁布的 “圣谕十六条 ”可谓清代乡约的 “基本法 ”,清代乡约几乎都是在 “圣谕十六条 ”这一基本纲领之上展开运行的。清徐飏廷续修、徐介续纂的《长子县志·乡约》记载该县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颁行 “圣谕十六条 ”的事迹并介绍了该县的乡约推行情况: “乡约所二,东在崔公庙,西在能仁寺,以月朔望之第二日分东西递讲,其日知县率师生僚属齐集,设皇帝圣谕牌,行三跪九叩头。礼毕,执事者供讲案,鸣钟鼓。 ” ——摘编自朱仕金《乡约与清代基层社会法律秩序研究——以乡约所建置为线索》 (1)根据材料一,概述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归纳古代基层组织的主要作用。(7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乡约教化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指出明清基层教化的发展趋势。(5分) |
|
相似题
换一批1. |
(2024·山西忻州名校高三12月联考·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水利史资料中,碑刻是最丰富的,也最有价值的原始资料。通过研究这些水利活化石,可复原中国古代水权纠纷解决的概况和基层社会水权运行的细节。清代山西河东水利碑刻中,《石佛寺断水碑》《陡门水磨碑记》《具控捏命夺水案碑》《为断明水利合村人等焚顶叩恩碑》《私开水渠审断不公案碑》等,记载了清代该地区一些影响性的水案。 《石佛寺断水碑》记载了一起僧俗争水案的发生及诉讼过程。石佛寺位于虞乡县境内。有泉水起于花石窑观音峪,迤逦而出,穿寺而下,水属该寺,而与山下村庄无关,历经宋元明三代,僧民相安。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永济县张玉江买到李姓西源头庄田一所。忽而强夺僧水,以 “本庄泉水坐落水地之粮 ” “朦胧诬告 ”,寺僧与之争讼多年。乾隆三年(1738年),永济县正堂加三级署虞乡县事潘某查验拘审,虞乡县督捕厅张某详验,将水断归石佛寺。 官方判决:审得王泽主人张玉江与石佛寺僧告争水利一案,僧执碑帖所载,水系寺中之水。况张姓所执李姓印红卖契,并无寺峪水一字,而止以地单水渠字样,与僧告争,殊属不合,断令僧人照旧灌溉,张姓不得再行妄控立案。 ——摘自李麒《观念、制度与技术:从水案透视清代地方司法—以山西河东水利碑刻为中心的讨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地方司法判决的基本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代山西河东系列碑刻水案的历史价值。(6分) |
2. |
(2023·福建宁德高二上期末·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清代,宗族遍及城乡,设立了义学、义仓、养济院等组织;修订《宗约》《族规》《族范》《家诚》等,内容涵盖 “勤、俭、学、善、廉 ”等。宗族族长可协助保、甲长,稽查乡里,如有 “纠众持械互斗者,该保、族、邻即预防阻止,如劝阻不从,即赴地方官报明 ”。 ——摘编自何一民《清代: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历史时期》 材料二表4 1940—1990年美国社区治理发展一览表
——摘编自边防、吕斌《基于比较视角的美国英国及日本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族的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1940—1990年美国社区治理的经验。(6分) |
|||||||||
3. |
(2023·江苏无锡高三上期终·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对民众作息时间的规定,始终出现在唐宋元明清1000多年的法律文书上,除了 “公事急速及吉凶疾病之类 ”,凡是夜行者都算是 “犯夜 ”,而最不被官方所容的是 “传习妖教,夜聚晓散 ”。 明清时期,夜行之禁的法规更细,更要求乡里组织派人宣讲并在夜间巡查。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这个观念第一是来自经典的说法,第二又是写进法律的规定,第三也符合古代民众自然劳作的需要。所以生活时间的反常就是伦理秩序的频倒,成为被普遍认同的常识。……宋朝以后,尤其是到明清时代,商业城市中不分昼夜的生活节奏,给传统观念造成很大的冲击。这种颠倒的都市生活习惯,日益瓦解着各种官方的规矩, “夜禁 ”的法规常常成为一纸空文。 ——摘编自葛兆光《在法律史、社会史与思想史之间——以传统社会中白天与黑夜的时间分配为例》 (1)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治理 “犯夜 ”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代“ ‘夜禁 ’的法规常常成为一纸空文 ”的原因,并由此谈谈你对法治建设的认识。(6分) |